直接鍵合,亦即融合鍵合,是一種無需額外中介層的晶圓鍵合技術。它基於任何材料的兩個表面之間的化學鍵合,並需要滿足特定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晶圓表面必須夠乾淨、平坦和平滑,否則會出現未鍵合區域,這些區域稱為「空洞」。
矽材料是目前最為成熟的直接鍵合材料,該技術在矽片製造、傳感器和致動器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直接鍵合的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步驟:晶圓預處理、室溫下的預鍵合和高溫下的退火。
矽直接鍵合基於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包括范德瓦耳斯力、氫鍵和強共價鍵。最初的直接鍵合過程依賴於較高的工藝溫度,但隨著應用材料的多樣化,需求降低工藝溫度。研究目標是在450℃以下實現穩定且密封的直接鍵合,這也是當前許多研究的重點。
光滑且拋光的固體表面之間的黏附效果最早由 Desaguliers 在1734年提出。他的實驗表明,固體表面光滑度越好,表面之間的摩擦力就越小。直至1986年,關於矽直接鍵合的成功報告逐漸增多,開啟了這項技術的發展之路。
雖然直接鍵合可以應用於多種材料,但大多是針對矽進行的。根據表面的化學結構,鍵合過程可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親水性表面的接觸角小於5度,而疏水性表面的接觸角則大於90度。
在進行鍵合之前,兩個晶圓必須經過充分的清潔,以去除有機和離子污染。通常採用的工業標準是 SC(Standard Clean)清洗程序,這能有效去除晶圓表面的污染物。
當晶圓表面達到足夠的光滑度後,便可在接觸時開始鍵合。鍵合過程中,水分子在兩個表面之間形成的化學鍵促成了聚合反應,從而獲得了一定的鍵合強度。
隨著溫度的升高,將導致更多的硅醇基團進行反應,這使得鍵合強度逐漸增強。根據不同的加熱溫度,形成的鍵合強度亦會差異顯著。
對於疏水性晶圓,首先需要移除原生氧化層,以增強 Si-F 鍵的形成。在室溫下,鍵合主要是依賴於范德瓦耳斯力。高達 700 ℃ 時,斯兹基與斯兹基間的共價鍵開始穩定地形成,最終達到大量的鍵合能量。
儘管直接鍵合技術能靈活處理多種材料,但不同材料間的熱膨脹系數不匹配仍是晶圓級鍵合的一大挑戰。當前研究的重點在於降低退火溫度以避免不必要的材料變化,發展出如等離子體激活鍵合等新技術。
該技術可廣泛應用於製造微機電結構,如加速度計、微閥和微泵等,其潛力仍有待發掘。
在追求微小化和高效能的科技世界中,直接鍵合技術是否會成為下一代電子產品的關鍵技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