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一種人類共同的情感經驗,並且其呈現於我們臉上的表情會引發一系列驚人的大腦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還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尤其是在面對他人痛苦時的反應。
痛苦的臉部表情會在觀者大腦中激發共鳴機制,使人們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他人的苦楚。
同理心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能力,能讓我們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狀態。當某人面對痛苦的表情時,我們的大腦內部會啟動特定的神經電路,這一過程被稱為共鳴。研究顯示,腦部的兩個區域——下額回和下頂葉小葉,與同理心共鳴密不可分。這暗示著我們的神經系統與他人的情感狀態緊密相連。
對於痛苦的面部表情的反應不僅是情感上的,更是生理上的。有研究觀察受試者在觀看不同情感表情影片時的腦部活動,包括痛苦、快樂與中性的情感。結果發現,在面對痛苦表情時,受試者的腦波活動特別明顯,顯示出與痛苦情感提高的反應,尤其在600到1000毫秒之間達到高峰。
當看見他人的痛苦之時,我們的腦部會自動調整,產生與痛苦相似的生理反應。
科學研究已顯示,一個名為「痛感矩陣」的神經網絡專門負責處理痛苦的感受及其共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表明,無論是自身感受痛苦或觀察他人受苦,涉及的腦區均包括對側的感覺運動皮層和前扣帶皮層。這些腦區的活化使我們能夠對他人的痛苦做出情感反應。
個性特質對於痛苦同理心的影響甚為明顯。例如,研究指出,對於某些高威脅敏感性的人來說,他們的同理心反應相對較強。相對而言,存在某種社會層級的偏見,也能影響一個人對他人痛苦的同理心。高社會地位者在面對低社會地位者的痛苦時,表現出的同理心往往較為明顯。
在醫療環境中,醫生常常需要面對病人的痛苦。研究發現,醫生在此情境中會對痛苦的自動反應進行調整,可能是出於自我保護或維持專業性。與普通人相比,醫生在觀察痛苦時會啟動更多的高級認知功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患者的需求。
人類的痛苦同理心在社會關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促進相互支持與理解,還能影響痛覺的感知。由此可思考的是:在當今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如何培養和增強我們對他人痛苦的敏感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