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s I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其星座計劃中開發的一種載人發射載具。該發射器的名稱「Ares」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戰爭之神阿瑞斯(Ares),他在羅馬神話中對應於戰神瑪爾斯(Mars)。這個名稱不僅呼應了其目標——人類探索太空的勇氣與挑戰,更隱含了一種古老的神話意義,象徵著人類勇敢無畏的探索精神。
Ares I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支援未來的載人太空任務,尤其是計劃中的月球及火星探險。
在最初的設計中,Ares I被稱為「載人發射載具」(Crew Launch Vehicle),是專為載人飛船「獵戶座」(Orion)而設計,用於進行航天任務,尤其是在2011年後的太空探索活動。Ares I想要與更大型的無人發射載具Ares V形成互補,後者則負責運送貨物進入太空。NASA選擇Ares設計,主要考量了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成本效益。
然而,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2010年被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宣布取消。這隨著2010年NASA授權法案的通過而正式結束。此後,NASA改為定義其新的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作為未來人類探索地球軌道外的運載工具。
在1995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製作的一份《先進運輸系統研究》(ATSS)報告指出, Ares I的設計與幾種潛在載具相似,這些載具擁有液體火箭的第二級,並且以上膛的固體火箭助推器(SRB)為第一級。隨後進行的《探索系統架構研究》則又提出了“載人探索載具”的概念,NASA希望探討如何提升其載人飛船的彈性以及支持月球與火星的探索計劃。
Ares I被視為支援星座計劃的載人發射組件,與Ares V合作,針對不同的任務進行專業設計。
Ares I又是根據NASA對安全性及運載能力的研究而設計的,提供了與其他現有發射系統相比的優越性。最初,這款火箭的第一級設計以四段固體火箭助推器為基礎,經過多次測試後,最終新增到五段以增強推進力。在伽利略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之間,Ares I承襲了類似的設計和架構。
NASA在承包商選擇上,聘用建造太空梭固體火箭助推器的Alliant Techsystems作為Ares I的首席承包商。而火箭的電子設備安裝則由波音公司負責。這一系列的選擇不僅展示了NASA在過去成功任務基礎上求取未來進步的決心,也力圖在財務上實現可控性。
在推進系統方面,Ares I計劃使用Rocketdyne設計的J-2X火箭引擎,這一引擎將在地面和近真空環境中啟動,技術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這種引擎意圖降低運行成本,並提高發射的靈活性,正如Apollo計劃中的J-2引擎。
Ares I的設計不僅是對過去的延續,更是NASA對未來載人探險志向的重新審視。
2020年的環境不佳導致NASA對PDR的協調和系統需求再進行評估。隨著新技術的進步,Ares I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肯定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即便於2011年Ares I首次測試發射後,也明顯意識到固體火箭的推進力可能帶來的高震動襲擊,但NASA針對這一問題的應對措施再次證明其應對突發技術問題的應變能力。
儘管Ares I的命運隨著Constellation計劃的終結而未能與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交匯,但其名字及所承載的理念仍然激勵著未來的太空探索者們。在思索科學與神話的交融中,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在追尋未知的過程中,是否仍然需要這樣的神話來激勵我們前行的勇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