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建立派」一詞指的是主導社會群體,控制政治體系、組織或機構的精英。這個群體通常是封閉的,內部成員擁有特權,並在特定機構內盤根錯節地運作。根據1955年記者亨利·費爾利的描述,「建立派」不僅僅包括官方權力中心,而是整個社會關係網,真正的權力往往是以社會的形式來行使的。
「在英國,權力的行使無法理解,除非承認它是社會性地行使的。」
在世界各地,建立派這一概念的適用性不斷擴展。以澳洲為例,這個詞獲得了一定的擴展,主要用來指代主要政治黨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學者阿米爾·阿貝迪在其著作《反政治建立派政黨:比較分析》中指稱工黨與聯盟黨(自由黨和國民黨)為「建立派政黨」。在這裡,「建立派」的影響與形塑政治藍圖密切相關。
在加拿大,最初的建立派結合了英美的模式,融合了政治任命和商業智慧。特別是在法語區,加拿大的天主教會領袖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家可追溯的加拿大建立派是英語社會的「家族聯盟」,而記者彼得·C·紐曼在1975年的著作《加拿大建立派》中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精英,包括許多成功的商業領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舊家族的影響力在21世紀依舊存在。
在香港,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建立派」的概念也被引入。從2004年起,「親北京」或「親建設」的政治人物、社區組織和商會等,通常被標記為與中國共產黨及香港政府合作的人士。這一標籤反映了在當前政治格局中,權力的分佈與運用方式。
愛爾蘭的「官方愛爾蘭」一詞則用來指稱媒體、文化和宗教的建立派,這使得當地社會的多元化及其權力結構變得更加複雜。相比之下,在巴基斯坦,「建立派」則專指軍方及其與情報機構和高層政治官員的關係,這樣的聯結使軍方能在政府內部施加影響。
英國的建立派概念多樣且根深蒂固,包括皇室、貴族、高地產階層和一些著名的公立學校如伊頓學院和哈羅學校,以及是位於權力中心的許多高級公職人員。因此,這種結構使許多關鍵決策在特定的辦公室內部形成。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這個圈子仍然不斷影響著無數人的生活。
在美國,「建立派」一詞往往指的是兩黨政治體系,特別是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個政黨被認為一度在支持新自由主義方面沒有太大區別,這會反映在反勞工和親聯邦政策的強烈捍衛上。然而,隨著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的當選,這一概念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社會撕裂的情境使得「建立派」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貶義詞。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ASP)作為歷史上美國社會中的一部分社會精英,也成為了這一概念的核心內容。這些家庭在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曾經佔據重要地位,享有較高的教育水平、投票權和土地所有權。20世紀50年代,新左派運動對這類精英的統治地位提出了質疑。
「專家們談論C·賴特·米爾斯所稱的『權力精英』,以及政策領域內的領導社區。」
「建立派」是各國政壇內一個神秘而強大之勢力,它的存在影響著政策的制定、資源的分配與權力的運作。在未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的變遷,我們需要不斷重新思考這些勢力的轉變及其可能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你是否曾思考過,當我們面對全球政治與經濟挑戰時,真正的權力掌控者究竟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