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祖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樂器,以其能夠為演奏者的聲音增添「嗡嗡」的音質而聞名。作為一種特殊的震膜樂器,卡祖琴的本質是通過讓演奏者的聲音在裝置內部的薄膜上產生共鳴來創造音效。隨著卡祖琴在各種流行音樂和娛樂、甚至高雅音樂中的使用,這一樂器的起源與發明者也成為眾人爭論的焦點。
卡祖琴的演奏非常簡單,演奏者需要將嘴巴靠近卡祖琴的大面板,然後以「哼」的方式發聲。隨著空氣的震動,卡祖琴內部的膜便會振動,產生不同的音高與音量。演奏者可以嘗試用不同的音節,如「doo」、「too」、「who」或「vrrrr」等,來變化音色。
據說,卡祖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簡單震膜樂器,如洋蔥長號。在1840年,阿拉巴馬·維斯特(Alabama Vest)是一位來自喬治亞州梅肯的非裔美國人,據稱他發明了卡祖琴,但至今尚無任何文獻資料來支持這一說法。傳聞來源於卡明斯基國際卡祖琴四重奏(Kaminsky International Kazoo Quartet),這也讓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受到質疑。
在1879年,西蒙·賽勒(Simon Seller)獲得了一項關於「玩具小號」的專利,該裝置的原理與卡祖琴相似。
這個專利描述了一種樂器,透過聲音與振動來產生音效。而最早的卡祖琴可追溯至1883年,當時美國發明家沃倫·赫伯特·弗羅斯特(Warren Herbert Frost)向專利局申請了號碼為270,543的專利,並首次將其稱為「卡祖琴」。這款卡祖琴雖然外形與現在的金屬卡祖琴略有不同,但同樣具有圓形的開口設計。
卡祖琴不僅在美國民間音樂中獲得青睞,還成功融入了許多音樂種類,包括喜劇音樂、街頭音樂和傳統音樂。在英國東北部與南威爾斯地區,卡祖琴是少年爵士樂隊的重要成員。此外,在西班牙的卡迪斯慶典與烏拉圭的音樂表演中,也可以聽到卡祖琴的身影。
例如,在1921年《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的錄音中,許多人誤以為某段獨奏是由長號演奏,但事實上卻是由鼓手托尼·斯巴巴羅(Tony Sbarbaro)演奏的卡祖琴獨奏。
隨著時間的推移,卡祖琴開始在多個音樂風格中出現,甚至於某些古典音樂作品中也融入了這一樂器的元素。著名音樂作品如貝爾納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彌撒》以及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在《耶魯–普林斯頓美式足球比賽》中的運用,都展示了卡祖琴在音樂中的獨特角色。
隨著卡祖琴在商業音樂中的普及,它的形象也愈發深入人心。許多知名歌手和音樂團體,包括法蘭克·查帕(Frank Zappa)與大衛·鮑伊(David Bowie)等,在他們的歌曲中都找到了卡祖琴的合適位置。即使在現代文化產品,如電影、視頻遊戲和動畫中,卡祖琴的身影也隨著它的相聲性質與幽默感常常出現。
在世界各地,卡祖琴的集體演奏活動已經成為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例如,在2011年3月14日的BBC廣播電台活動中,參與者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最大卡祖琴樂隊,參與者人數達到5,190人。這樣的活動強調了卡祖琴在社區和社交聚會中的重要性。
從淺顯易懂的卡祖琴演奏到其多元文化的展現,這種充滿趣味的樂器不僅承載了許多音樂的歷史,也連結了無數的音樂愛好者。誕生至今,卡祖琴的真正發明者仍然是個謎。這個迷霧中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於創作與分享藝術的思考,而你認為這些音樂的形成過程中,真正的發明者應該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