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ial photographic and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航拍影像及衛星影像解析) 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常用於軍事偵察和地理研究。這些影像是通過在空中拍攝的照片而獲得的,對於這些影像的解讀則包含了對各式物體的識別及其意義的判斷。這項技術經過150多年的實證發展,已成熟至今。
影像解析的基本元素包括位置、大小、形狀、陰影、色調/顏色、質地、圖案、高度/深度等。
這些元素在航拍與影像分析時被廣泛使用,而經驗豐富的解析員通常能夠直觀地運用這些要素,而初學者則需要有意識地評估每一個未知物體,並分析元素在影像中其它物體和現象的關係。
垂直航拍照片佔所有航拍影像的95%以上。這種照片的拍攝原則是相機必須位於拍攝物體的正上方,且沒有傾斜或偏差。由於這種拍攝方式,垂直影像中的區域常具有一致的大小。
傾斜航拍照片則是在相機與地面之間形成特定角度時拍攝的。這種影像有助於穿透開放空間,使得我們能更好地觀察植物覆蓋及其他細節。傾斜航拍影像又可按使用拍攝角度分為低傾斜和高傾斜兩類影像。
低傾斜影像是在15至30度的角度下拍攝的,其特點是無法觀察到地平線。因此,這類影像對於精確測量距離不具備可靠性,但在進行現場調查前,可用作當地情況的參考。
高傾斜影像是在60度的角度下拍攝的,此時地平線清晰可見,可捕捉較大範圍的地面景象。這類影像形似人眼所見,易於識別其特徵。儘管如此,被山脈遮擋的地勢仍然無法在影像中呈現。
黑白航拍影像常用於繪製地形圖,特別是在不利的天氣條件下,它們仍能提供高質量影像。
顏色航拍影像則能夠保留原始物體的顏色,有助於區分不同類型的土壤、岩石及其他自然物體。透過觀察顏色,解析員能判斷生長狀態以及水源的污染情況。
這類影像使用假色片拍攝,使得某些物體呈現出非自然顏色,例如,綠色植被會顯示為紅色。這一現象幫助識別植物的健康狀況,也能清楚區分土地與水域的界限。
航拍影像可以根據不同的拍攝高度分為高空及低空影像。高空影像通常在10,000到25,000英尺的高度拍攝,能夠一次記錄較大面積的地區,而細節相對較少。相比之下,低空影像在10,000英尺以下拍攝,捕捉到的物體更為清晰,細節更為豐富,這也是自1985年以來,低空影像每六個月定期收集的原因之一。
航拍影像的尺度是通過相機鏡頭與拍攝地面之間的高度差來測量的。
大尺度影像(1:500至1:1000)適合於局部地點調查,而小尺度影像(1:5000至1:20000)則更適合於大範圍的地區研究。
解讀航拍影像時,設計者往往需要依賴於物體的大小、形狀、陰影、色調及質地等多個因素。這些要素對於鑑別物體的來源、用途、以及周邊環境的變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形狀的獨特性有助於識別自然或人造物體。
透過這些元素的結合,專家可以對影像中每一個物件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從而推導出整體的地面變化和發展趨勢。
透過這些技術,解析員能夠得到準確的地理資訊,進而指導地面行動。這不僅對於自然資源的管理至關重要,還在減災、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隨著技術的進步,航拍影像的精度也不斷提高,未來能否讓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智能地利用這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