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高等教育入學過程中,標準化考試如SAT(學術能力測試)和GRE(研究生入學考試)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評估工具之一。這些常模測試不僅影響著數以萬計的學生進入理想學校的機會,同時也在教育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篇文章將探索常模測試的特點、優勢以及其在教育評價中所扮演的角色。
常模測試的核心目的是比較個別考生在特定評估標準下的表現,以確定他們在整個測試人群中的位置。
常模測試(Norm-Referenced Testing, NRT)是評估學生的一種方法,主要目的是評估考生在特定測試中的相對排名。這類測試產生的分數通常是通過相對打分(也稱為曲線打分)來完成的,這意味著考生的成績是相對於其他考生的表現來評價的。這也許是為什麼SAT和GRE這類考試能夠成為學校評價金標準的原因之一。
SAT和GRE不僅是進入大學或研究生院的入場券,更是教育機構考察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工具。這些測試被廣泛使用來評估學生的學術潛力,豐富了學校對申請者的了解。
在這些標準化考試中,考生無法“失敗”,每位考生的分數都是相對於其他考生的成績來評估的,這通常以百分位數的形式展現。
這種測試方式不僅對於學校在錄取過程中進行篩選提供了便利,亦有助於建立一個公平的評估機制。考生的表現被客觀地放置於一個更大的參考樣本之中,使得學校能夠更好地理解每位學生的相對水平。
儘管常模測試具有其明顯的優勢,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視。教育界學者指出,常模測試可能會給考生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因為其評分方式往往會強調排名而非真正的學習進展。
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常模測試所使用的參考組可能並不代表當前關注的人群。
此外,常模測試不一定能保證其有效性,即這些測試是否真的測量了它所聲稱的建構。例如,SAT和GRE可能無法充分衡量一位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或創造力。因此,計算機和AI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思考,是否有更合適的評估方式來捕捉更全面的學生能力。
除了常模測試,還有其他評估方式,如標準參照評估(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和個人比較評估(Ipsative Assessment)。這些考試方式更重視考生自身的進步及其對既定標準的達成程度。
標準參照評估專注於判斷考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行為標準,而非僅僅比較考生之間的表現。
這些替代性模式的崛起,迫使教育界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更公正和全面的評估體系。像是個人比較評估,則是將焦點放在了個體與過去的表現對比,強調學習的漸進性和個體成長。
SAT和GRE作為常模測試的代表,無疑在高等教育入學評價中具備了重要的意義。不過,隨著教育界對學生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視,傳統的考試模式也需與時俱進,藉由引入更具靈活性和包容性的評估工具來加強對學生能力的真實理解。是否有更好的評估方式來全面考量學生的能力和潛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