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化學中,當溶液中的溶質濃度超過該溶質在平衡狀態下的溶解度時,就會出現超飽和現象。這一現象多數適用於固體溶質在液體中的情況,但也可以應用於液體和氣體在液體中溶解的情況。超飽和溶液處於一種亞穩定狀態,可能會透過溶質的過量分離、加入溶劑進行稀釋或增加溶質的溶解度等方式回到平衡狀態。
超飽和溶液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對硫酸鈉的實驗,這種鹽的特點在於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降低,這使其成為早期研究的理想對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超飽和溶液的結晶過程並非如先前所認為的僅僅依賴於攪拌,而是需要固體「種子」的加入來開始結晶過程。這一概念由著名的化學家蓋-呂薩克擴展,指出鹽離子的運動學和容器特性對超飽和狀態的影響。隨後,亨利‧洛威爾提出,溶液中的核和容器的牆面對於結晶過程有催化作用。
當將飽和溶液的溫度改變時,化合物在液體中的溶液會變得超飽和。一般情況下,隨著溫度的降低,溶解度下降,超量的溶質會迅速以晶體或無定形粉末的形式從溶液中分離出來。然而,有些情況下則出現相反的情況。再結晶的過程可用於純化化學化合物,其過程包括將不純物和溶劑的混合物加熱至化合物都溶解,然後通過過濾去除殘留的不純物,隨後降低溫度使溶液短暫地變得超飽和。
這些過程說明了超飽和解決方案的行為,並指出微小的晶體或玻璃顆粒能夠作為晶核誘導結晶。
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隨著氣體壓力的增大而增加。當外部壓力降低時,多餘的氣體會從溶液中釋放出來。比如,碳酸飲料之所以起泡是因為液體在高壓下溶解了二氧化碳,開瓶時壓力降低,氣體以氣泡的形式釋放。而對潛水員而言,當體內的氣體超飽和後,浮出水面時可能會導致潛水病的風險。
在製藥領域,超飽和溶液具備實際應用價值。透過創建某種藥物的超飽和溶液,藥物可以以液體形式被攝取。這種超飽和狀態的藥物能夠促進在體內的吸收,即使是以晶體形式攝取的藥物也可能在體內形成超飽和狀態。這一現象被稱為體內超飽和,利用超飽和溶液的識別工具,海洋生態學家可以研究生物和種群的活動,從而判斷某地區的生物生產力。
至於大氣科學,自1940年代以來,超飽和的存在已經被確認。當水氣在對流層中超飽和時,水結成冰的機率會增加。這揭示了超飽和現象在氣象學和環境科學中的重要性。
當水分子處於超飽和狀態時,相對濕度有時可達到100%以上,這是科學家尚需深入探索的現象。
超飽和溶液不僅激發了科學家的研究熱情,還揭示了自然界許多神秘現象的背後邏輯。究竟在這些極端狀態中,反應的規律和運作機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