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卡,亦稱為測試圖案或啟動/關閉測試,一直是電視廣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測試信號通常在發射器啟用但不播放任何節目時進行廣播,用戶在此時可以調整電視機的顯示效果。從最早的物理卡片到後來的電子測試信號,測試卡的演變不僅使廣播品質得以優化,也為後續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測試卡的歷史繞不開電視廣播的起源,它們是調整影像質量的第一步。
早期的測試卡是實體卡片,攝影機對著這些卡片進行調整,確保畫質達到最佳狀態。隨著科技進步,1950年代開始,測試卡的圖像內建於單色管中,釋放了攝像機,避免了需要不斷旋轉攝像機以廣播物理測試卡的麻煩。到了1960年代末,電子生成的測試模式登場,這使得廣播品質的測試變得更加精確和可靠。
電子生成的測試圖案可以檢測不同的參數,包括顏色解碼、同步、幀速率及頻率響應等。
這些模式不僅是為了影像調整,還能與其他影像測試設備如向量示波器進行搭配,使得影像設備的精細調整成為可能。測試卡播放的音頻一般是正弦波音調,或伴隨著來自電台的音樂,為測試過程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
隨著數位電視的興起,數位生成的測試卡搭配一些特定功能出現,比如檢查錯誤修正、顏色子採樣和音響設定等。如今,測試卡的使用不僅限於電視,還延伸至大型LED屏幕以及視頻投影機等其他數位顯示設備。
測試卡通常包含一組圖案,使得電視攝像機和接收器可以調整至正確顯示圖片。大多數現代測試卡包含經校準的顏色條,這些顏色條能在向量示波器上形成特徵圖案,便於精確調整色彩和色調。
這些顏色條涵蓋了從黑色(7.5 IRE)到完全白色(100 IRE)的範圍,並包括所謂的“子黑”位(0 IRE),這表示在NTSC廣播中可以接受的最低低頻傳輸電壓。
隨著測試卡的普及,許多廣播公司開始使用它們來確定新的廣播天線和網絡的實際覆蓋範圍。1950年代,英國獨立電視管理局(ITA)委託Belling & Lee設計了一系列測試傳輸卡,供潛在的觀眾和愛好者進行測試。不僅如此,BBC在1964年以測試卡F開始測試其新的UHF網絡。
從廣播的早期開始,測試卡便伴隨著電視的發展而成長。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1934年BBC的機械30線廣播。隨著技術的進步,測試卡的圖案也不斷演變,加入了用於解析度測試的格線、幫助進行圖片幾何調整的網格及亮度和對比度調整的灰階。
在北美,著名的印第安頭測試圖案在1950年代和60年代家喻戶曉,但隨著24小時播放的電視網絡發展,它們逐漸淡出市場。
隨著彩色電視的引入,電子生成的測試卡開始流行,不少測試卡被命名為其生成設備的名稱,例如Grundig VG1000或Philips PM5544等。隨著商業電視的財務考量,非商業廣播在時段安排上也不得不面對與商業電視同樣的要求,使測試卡在現今安靜的時段變得愈加稀少。
如今,測試卡不僅出現在電視廣播中,還在各類數字顯示設備中有所應用。例如,在大型演唱會和現場活動中,測試卡的功能也蔓延至專業視頻設置,根據特定的技術參數進行調整。
自動化技術的進步,使得測試卡不再僅僅是廣播業的專屬,而是向更多數字顯示領域延展。
無論是用於數字證明的校準,或是針對大規模設施的專為擴展設定量身訂做的測試圖片,測試卡的多樣化應用範例一再證明其在當今媒體環境中的重要性。那麼,在未來的技術演進中,我們是否會看到測試卡在更廣泛的驗證應用中發揮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