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腦屏障(BBB)是一個高度選擇性的半通透性邊界,由內皮細胞構成,調節著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溶質及化學物質的傳輸,從而保護大腦免受血液中有害或不必要物質的侵害。這一屏障由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包圍毛細血管的星形膠質細胞的末端,以及嵌入毛細血管基底膜中的周細胞共同形成。
這一系統允許小分子的被動擴散通過,同時選擇性地主動運輸多種必需的營養物質、離子、有機陰離子及大分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對神經功能至關重要。
血腦屏障的主要特徵是其緊密連接的內皮細胞,這些細胞的間隙幾乎不允許大分子或親水性分子自由進出。血腦屏障的形成使得一些病原體和大型水溶性分子無法進入腦脊液,而疏水性分子(如氧氣、二氧化碳及荷爾蒙)和小的非極性分子則可以自由擴散。
血腦屏障的結構由內皮細胞中的緊密接合(tight junction)組成,這些接合限制了物質的傳遞。內皮細胞之間不斷相連的緊密接合,邊界形成了一道防線,這道防線由各種跨膜蛋白如occludin、claudins和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JAM)組成,而這些蛋白質進一步受到其他蛋白複合體的穩定。
這使得血腦屏障相比於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能更加有效地限制物質的進入,大大增強了大腦對外界危險的防護能力。
血腦屏障在出生時就已經具有功能,研究表明,胚胎內皮中已存在P-glycoprotein。新生兒的內皮細胞在功能上與成人相似,這表明在出生時,選擇性的血腦屏障已經開始運作。
根據一系列研究,Claudin-5在發育過程中的缺失會導致血腦屏障的破裂,這一發現表明其在成人血腦屏障中的關鍵角色。
血腦屏障能有效地保護大腦組織免受循環中的病原體和其他潛在毒素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血腦感染是如此罕見的原因。在大腦中的感染通常難以治療,因為抗體過大,無法跨越血腦屏障,甚至有些抗生素也不能夠穿過。
因此,在某些情況下,藥物需要直接施用到腦脊液中,才能有效進入大腦。
一些大腦的特殊結構,稱為側腦室周邊器官(CVOs),具有與血腦屏障不同的高通透性毛細血管。這些結構如區域後腹腔、亞腹腺及脈絡叢,允許血中信號的快速檢測,並促進腦源信號進入循環系統。
這些透過性毛細血管是神經內分泌功能的雙向血腦交流點,因此在維持神經內分泌的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
在治療研究方面,血腦屏障對靶向治療的挑戰尤為突出,因為大多數大分子療法和98%以上的小分子藥物都無法跨越這一道屏障。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各種機制以克服這一障礙,包括使用生物化學方法或高強度聚焦超聲等物理方法,使藥物能夠更有效地進入大腦。
此外,研究也在探索吸入給藥等非侵入性方式,這種方式能有效地將藥物送入大腦。
儘管有許多治療方法正在被研究中,但血腦屏障的髒而更複雜的結構及功能仍在挑戰著這一領域的發展。在面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癲癇,研究人員仍在試圖找出與血腦屏障相關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面對血腦屏障所帶來的挑戰,科學界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法,究竟如何能有效地突破這一結構的阻礙,以促進更多的腦部療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