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面對一場嚴重的鴉片危機,這場危機的根源可追溯至1990年代。隨著醫生越來越頻繁地開立鴉片類藥物處方,這些藥物在緩解疼痛方面被視為有效的醫療選擇。然而,這一荒唐的趨勢不僅使鴉片藥物的使用變得普遍,也導致了隨之而來的上癮與過量死亡問題的悄然蔓延。
從歷史上看,鴉片藥物如嗎啡和可待因已使用於疼痛管理多年。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對疼痛管理重視程度的提升,醫療界開始擁抱這些強效藥物。由於慢性疼痛患者人數龐大,製藥公司不遺餘力地推廣其藥物,醫生在面對患者對於疼痛的訴說時,逐漸對開立這些藥物變得愈加習慣。
在1990至1999年間,鴉片處方的總數從7600萬增至約1.16億,成為美國開立最多的藥物類別。
隨著時間推移,對疼痛的認知也在不斷演變,醫療界開始將疼痛視為“第五個生命體徵”,促使醫生對於患者疼痛反應的重視程度上升。此外,促銷方的聲音愈發加大,強調患者在使用鴉片類藥物時不會成癮,這一錯誤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醫學界獲得了認同。
“大多數美國人使用處方鴉片時並不認為自己正在濫用它們。”
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法,鴉片危機可分為三個主要浪潮。第一波浪潮始於1990年代,當時的醫生對慢性疼痛的用藥需求反應遲緩,導致大量鴉片類藥物被開立。隨著處方的普遍化,第二波浪潮於2010年出現,這時香煙變得更加難以獲得,部分習慣依賴藥物的患者轉向更便宜的海洛因,形成了海洛因的流行。
第三波,自2013年起,與合成鴉片類藥物的激增有關,特別是芬太尼,加劇了死亡率的上升。此外,隨著2016年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同時使用各種藥物,第四波浪潮的出現使得問題愈加嚴重。
“如今,除了合成鴉片,使用興奮劑(如冰毒和可卡因)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
此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美國醫療體系的結構問題,預算限制使得醫生更傾向於處方藥物而非更昂貴的療法。據一些專家分析,這一現象相較其他已開發國家(如德國、加拿大等)顯著高出40%。面對越來越高的處方比例,所謂的“多藥物使用”開始成為新病因下的致命組合。
目前,戒毒與成癮的治療方案時常無法跟上社會問題的急劇變化,各州對於藥物的治療方式和監察機制千差萬別,這使得許多患者陷入失望。隨著鴉片危機的持續,這場疫情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成為一場無法忽視的公共衛生災難。
“如何能在矛盾的醫療現實與患者需求之間找到平衡,正成為美國乃至全球面臨的挑戰?”
這場公共衛生危機提醒我們要謹慎看待鎮痛藥的使用與其潛在風險,而如何從中吸取教訓以預防未來類似現象的重演,又該如何進一步反思醫療體系的改革方向,可能是在這一波陰霾過後,每位公民都需思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