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軍事和商業領域對於軟體的需求急劇上升。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許多軟體項目的失敗以及過度預算的情況。美國空軍察覺到這一挑戰,決定尋求解決方案。他們與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軟體工程研究所(SEI)合作,開始探索如何提升承包商的軟體開發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應運而生。
這一模型的核心在於“成熟度”的定義,指的是過程的正式性和優化程度。
CMM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客觀評估政府承包商的軟體開發能力。該模型依據一個五層的成熟度等級來評估組織的過程成熟程度,這些等級分別是:初始、可重複、已定義、可管理和優化。透過這樣的框架,組織不僅能夠識別自身的弱點,還能制定相應的改善策略。
1980年代,隨著計算技術的迅速進步,許多組織開始採用計算機化信息系統。然而,當時對於有效的軟體開發過程缺乏標準化的“最佳實踐”,導致諸多項目失敗。美國空軍的多個軍事項目也因相關軟體承包商的專業能力不足而造成了延誤和超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空軍尋求專家的幫助,資助SEI進行研究。
在進行深入分析後,SEI的瓦茨·漢弗萊將CMM發展為一個針對軍方和商業部門的通用模型。
1988年,CMM首次公開。隨著時間推移,CMM的應用範圍逐步擴大,成為全球各地企業和政府機構普遍採用的管理工具。該模型幫助組織評估自身的能力,識別改進的機會。從最初的軍事應用,CMM變為了一個跨行業的標準,影響了各類型的組織,尤其是在資訊技術服務管理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組織在實施各自的發展過程時,CMM的五個成熟度等級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CMM的不足之處逐漸暴露。例如,組織在同時運用多個模型時,可能會遇到培訓成本高、改進活動繁瑣等問題。於是,能力成熟度模型整合(CMMI)應運而生,旨在通過整合各種發展模型來簡化和提升組織的運作效率。
目前CMMI的最新版本是CMMI v3.0,已經在許多行業中得到應用。該模型不僅強調了流程架構的制定,還幫助組織在持續改進中達致最佳狀態。
“透過CMMI,組織不僅能理解目前的狀態,還能明確未來的改進路徑。”
CMM的選擇不僅是因為其有助於標準化過程、提升產品質量,還因為能夠以整體架構來評估和改進各項流程。在某種程度上,CMM的實施為軍事及商業領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提升了技術的可靠性。
在快速變化的資訊科技世界中,CMM的概念仍然引發各界的關注。未來各界能否針對新的挑戰,發展出更高效的成熟度模型,以應對不斷演變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