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是一項複雜且高度敏感的醫療程序。在這些繁重的手術中,醫生們所選擇的策略可能決定病人的生死。目標溫度管理(TTM),也就是以促進健康恢復為目的的治療,已成為心臟手術中的一個關鍵部分。當醫生讓病人進入低溫狀態,可以有效地降低身體的代謝需求,進而減少心臟、腦部及其他重要器官的損傷風險。
目標溫度管理可降低細胞對氧的需求,減少有害神經遞質的產生。
為何醫生在心臟手術中會選擇使病人進入低溫狀態呢?這一切都與如何保護關鍵器官,防止在手術過程中出現的缺血損傷有關。當心臟停止跳動時,身體收到的氧氣供應明顯減少。這種狀況對於任何一個器官,尤其是對於心臟及大腦的細胞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根據相關研究,將病人體溫降低至25至32攝氏度(77至90華氏度)範圍,能夠促使心臟在缺氧的情況下能耐受較長的時間。當心臟因手術而暫時不行使泵血的功能時,這種降低的體溫恰好提供了保護。這也是為什麼在進行開心手術時,醫生們會在手術開始之前使用相關藥物來防止病人出現顫抖,然後開始冷卻過程。
潛在的風險包括感染、出血和心律不整等,但它們的發生率一般來說是較低的。
每個臨床情境中都需要我們深入探討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心臟手術的背景下,減少大腦與心臟的代謝需求至關重要,而這正是低溫狀態的目標之一。腦部細胞在缺氧情況下的死亡主要是由於細胞無法製造所需的 ATP,這種現象被稱為細胞凋亡。當體溫降低時,細胞膜的穩定性得到加強,這可以有效防止不必要的離子流入,減少損傷。
此外,目標溫度管理還具有減少再灌流損傷的能力,此種損傷是在氧氣供應恢復時所引發的氧化壓力增加,也會促使炎性免疫反應。在這些反應中會導致顱內壓的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細胞的進一步傷害。因此,低溫狀態不僅保護了器官,還能使病人在手術后的恢復期間獲得更好的結果。
目標溫度管理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但這些通常是輕微的。
即便如此,醫生們仍需謹慎對待這一策略,因為任何治療方法都不可避免地會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透過降低體溫之後,病人的感染風險、出血及血糖異常等問題可能會隨之而來。醫生必須在病人體內的生理變化與手術所需的穩定性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當然,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讓病人進入低溫狀態,醫療團隊需持續地監控患者的狀態,確保體溫保持在目標範圍內。此外,冷卻方式的選擇,從冰水沖洗到冷卻毯的使用,龐大的臨床需求讓多種技術相繼被提出以應對不同需要。
在心臟手術中,醫生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將直接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及預後。既然如此,正在手術台上進行的醫療團隊,如何能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時,充分利用低溫治療這一有效的手段來減少損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