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序員的世界裡,文字編輯器不僅僅是工具,它們是文化的一部分。自從1985年以來,Emacs和vi(現在通常稱為Vim或更近的Neovim)之間的競爭就成為了黑客文化和自由軟件社區的持久話題。這種“編輯器戰爭”不僅涉及技術的辯論,更反映了用戶個人的偏好和價值觀。
截至2020年,Emacs和vi可以自豪地宣稱自己是歷史最悠久的應用程式之一,也是Linux和Unix系統上最常用的文字編輯器。許多操作系統,尤其是Linux和BSD衍生版本,通常會隨操作系統一同安裝多種文字編輯器,以滿足用戶需求。例如,macOS的默認安裝包含了ed、pico(macOS Ventura 12.3之前的nano)、TextEdit和Vim等編輯器。
“使用免費版本的vi不是罪,這是懺悔。”
Emacs教會由Emacs和GNU專案的創始人理查德·斯托曼所創建,這是一個模仿宗教。雖然它將vi稱為“惡魔的編輯器”(vi-vi-vi在羅馬數字中代表666),但卻並不反對使用vi,反而對專有軟件表示譴責。這種幽默感滲透在Emacs用戶之中,並經常用來攻擊vi的模態特性,這對新手而言通常是一個麻煩。
“vi有兩種模式——不斷發出蜂鳴的模式和摧毀一切的模式。”
相對於此,vi用戶則用戲謔的方式指責Emacs的鍵序列會導致腕管綜合症,同時提到許多對於EMACS的諷刺性擴展,例如“Escape Meta Alt Control Shift”或“八兆字節而不斷交換”等名稱。這些極具創意的說法不僅是對Emacs特點的戲弄,更是黑客社區裡獨特的幽默。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古老的編輯器持續吸引著無數程序員呢?一方面,這些工具的功能和可擴展性為用戶提供了無限的創造力。Emacs的可定制性,以及vi及其變種如Vim的輕量級和效能,使得它們成為了許多專業開發人員的首選。
“Emacs是一個偉大的操作系統,只缺少一個好的編輯器。”
這是vi支持者對Emacs進行的一個諷刺。實際上,Emacs的使用者通常辯稱這個編輯器實際上非常好,但其操作系統的優化則還需要改善。這種互相攻擊的文化也恰恰表現了黑客生態系統中的競爭與合作。
隨著技術的演進,許多年輕程序員選擇了更具圖形化界面的編輯器,如Atom、Sublime Text和Visual Studio Code等。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指向Emacs和vi的討論依然生機勃勃,並不是因為它們比其他現代工具更好,而是因為它們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持久吸引力。
在這個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Emacs和vi堅持自我、持續更新,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這些古老的編輯器不僅僅是工具,更是程式開發的當代傳奇。它們的存在讓人不禁思考,究竟是技術在演進,還是我們對於工具的熱愛和信仰始終不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