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想,上地幔中的高溫是否應該意味著岩石會融化。然而,事實上,上地幔的岩石幾乎是固體,這主要得歸因於其極高的壓力和固相條件。
上地幔的溫度範圍從位於地殼的邊界大約500 K開始,直到下地幔的邊界可達1200 K。
儘管這些溫度遠高於地表岩石的融點,幾乎所有的上地幔物質仍然保持固體狀態。這是因為壓力的增長會提高熔點,也就是說,岩石必須在更高的溫度下才能開始融化。
上地幔的壓力是巨大的,隨著深度的增加,岩石必須承受上方所有材料的重量。在這些高壓環境中,岩石的熔融條件相對於地表而言是非常苛刻的,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非常高的溫度下,岩石依然不會融化。
上地幔的最高壓力可以達到24.0 GPa,這相當於237,000個大氣壓。
研究人員發現,在此壓力下,岩石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使其變得更加穩定和固體。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岩石也可以以非常緩慢且具擠壓性的方式變形,這個過程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這種變形也使得地球的地質活動,例如板塊運動,得以發生。
然而,當大力量施加到上地幔時,岩石的黏度會降低,這使得板塊邊界的形成成為可能。這一機制是地幔熱對流運動的結果,熱的岩石上升,而較冷且密度更大的岩石則會下沉。
上地幔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等鎂鐵礦物組成,並且其密度約為3.33 g/cm³。
即使在這些高壓環境下,研究人員仍然無法完全確定上地幔的具體組成。根據觀察地表岩石和其他證據顯示,上地幔的成分自上而下會有所不同,並且大部分為少量的鈣氧化物和鋁氧化物礦物。然而,幾乎所有的上地幔岩石都包含了構成地球的基本元素,如氧、鎂、矽和鐵。
儘管上地幔的溫度會使許多人認為岩石在那裡會融化,但壓力的增長卻使得岩石的熔點增加,從而導致它們在這種環境中保持固體狀態。這不僅有助於維持地球結構的穩定,也為我們理解地球內部動態提供了關鍵的線索。
那麼,透過這些自然現象,我們能否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內部的過程,並探索更多未解之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