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算機科學和編譯器設計領域,迴圈嵌套優化(Loop Nest Optimization,簡稱LNO)是一種optimized技術,其目的是透過一組迴圈轉換來提升記憶體訪問效率,實現並行化或其他迴圈開銷減少的效果。迴圈嵌套,顧名思義,即一個迴圈內包含另一個迴圈。這項技術的經典應用包括降低記憶體訪問延遲以及優化常見線性代數演算法中的緩存帶寬需求。
迴圈分塊(Loop Tiling)是執行迴圈嵌套優化的主要手段,它旨在將迴圈的迭代空間劃分為較小的區塊,以確保在迴圈中使用的數據保持在緩存中,直至再次使用。
這樣的分區能夠將一個大的數組劃分為更小的區塊,從而適應緩存的大小,提升緩存重用並消除對緩存大小的需求。舉例來說,一個普通的迴圈可以使用塊大小 B 來進行阻斷,這樣可以顯著提升效能。
我們來看矩陣-向量相乘的例子。在這個案例中,存在三個數組,每個數組包含100個元素。最初的實現並沒有將數組分區。在應用迴圈分塊技術後,將按 2 x 2 的區塊來執行。
原始的迴圈迭代空間為 n x n,當 n 值過大而緩存大小又過小時,單次迴圈迭代中訪問的數組元素可能會跨越緩存行,造成緩存未命中(cache misses)。
這顯示出,劃分塊的選擇對性能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選擇最佳塊大小並不簡單,因為這需要對土機器的緩存大小和迴圈中訪問的數組區域做出準確的估算。此外,迴圈的嵌套順序也對提升緩存效率有顯著影響。
在多數大型數學運算過程中,矩陣相乘的效率直接影響整體計算性能。在進行操作 C = A × B 時,能否有效地重用內存中的數據成為了一大挑戰。
記憶體系統的效能常有限制,例如標準 PC 記憶體系統通常每10-30次雙精度乘加(multiply-add)操作只能持續一次8字節的記憶體操作。
這意味著加載到緩存中的數據必須重複使用很多次,這就引入了實現迴圈優化中的另一個困難點。原始的程式碼每次僅計算結果矩陣中的一個條目。若同時計算一小塊條目,則可以重用每一個已加載的值,這樣迴圈內有四次加載與四次乘加的操作。
但什麼時候選擇的區塊大小過大時,系統會因需要更多的暫存器而導致效能下降。這時,編譯器可能需要對儲存到堆棧的額外負載進行安排,從而降低執行效率。
在執行矩陣乘法等程式時,內存帶寬往往成為瓶頸,這意味著更多的暫存器能幫助編譯器和程序設計者減少對內存帶寬的依賴。而這也是 RISC CPU 供應商設計更平行的變量,如 32 條浮點暫存器文件的原因之一。
這項優化並非沒有成本,當內存系統未能與浮點運算單元保持速度一致時,可能會使得程式性能未能達到理想的巔峰。
此外,長期的浮點加法延遲或多加法器的機器可能需要更多的累加器同時運行。廠商非常關注如何透過調整塊大小來匹配不同層級的緩存,最大化性能。
尽管通過以上的迴圈嵌套優化可有效提高程序性能,但最終,設計緩存無關演算法便成為一種不依賴特定緩存大小的可行策略。這類演算法能有效利用可用的緩存,並能自動適應多層記憶體結構。
這意味著,通過正確地利用緩存空間,能夠在不依賴於特定緩存大小的情況下,實現更高效的計算過程。
在數學計算日益增長的今天,迴圈嵌套優化其實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提升計算性能的關鍵。那麼,你準備好進一步了解如何透過迴圈嵌套優化提升自己程式的運行速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