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teroides fragilis,這是一種厭氧性、革蘭氏陰性、棒狀或多形性細菌,通常存在於健康人腸道內,是腸道微生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主要是共生的,但當它在手術、疾病或創傷後進入血液或周圍組織時,卻會成為致病菌。近日,科學界對這種細菌在手術後致病機制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Bacteroides fragilis 是腸道健康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也不可小覷。
Bacteroides fragilis 主要棲息於人體的消化道,維持腸道功能的健康,並參與宿主的營養與黏膜免疫。這種細菌的細胞形狀從棒狀到多形型不等,大小約為 0.5–1.5 × 1.0–6.0 微米。作為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沒有鞭毛或纖毛,因而是非活動性的,卻又能依賴表面蛋白、脂多醣鏈及外膜小泡在多變的腸道微環境中生存。
Bacteroides fragilis 是一種厭氧性化學有機營養菌,能夠發酵多種在腸道中的糖類,如葡萄糖、蔗糖和果糖。這種細菌不僅能催化各種生物大分子,還能將它們分解成其他微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透過發酵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脂肪酸,可以成為宿主的能量來源。
B. fragilis 擁有複雜的環境感知系統,讓其能在動態的腸道微生物群中生存與適應。這一系統不僅幫助它應對各種威脅,還增強了它的生存能力。
B. fragilis 在抵抗膽鹽和氧化壓力方面展現了強大的適應能力。
Bacteroides 屬細菌以其高抗藥性而聞名,尤其是 B. fragilis。這種細菌的抗藥性主要受到其基因可塑性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已經越來越高,如頭孢菌素、克林黴素和氟喹諾酮。這種抗藥性在龐大的腸道微生物中迅速傳播,使得多重耐藥性問題愈發嚴重。
Bacteroides fragilis 組是從腸道微生物中最常獲得的厭氧感染病原體,特別是那些起源於腸道的感染。雖然它在糞便微生物群中的比例僅占 0.5%,但在醫療檢體中卻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其致病性的一部分來自於其產生的莢膜多醣,這種物質可抗擊吞噬作用並引發膿腫的形成。
Bacteroides fragilis 的多醣 A(PSA)已被證明能保護動物免受實驗性疾病的影響,包括結腸炎、哮喘或肺部炎症。這種多醣的存在促進了調節性 T 細胞的產生,抑制了促炎的 T 助細胞。
B. fragilis 疫情的高發率顯示出其在現代醫療中的重要性。
在手術後,Bacteroides fragilis 可能因環境的變化而失去原有的共生特性,變成致病菌。不論是因為手術創口的暴露,還是原本隔離的腸道環境的改變,這些都成為細菌再次繁殖和引起感染的催化劑。這使得我們對於 Bacteroides fragilis 在手術後潛在的致病性必須高度警惕,並進一步思考:我們是否能夠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對抗這種微生物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