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5日,美國及一個由加勒比海國家組成的聯軍,以「迫切的勇氣」行動(Operation Urgent Fury)入侵了小島國格林納達,這場軍事行動不僅迅速推翻了當時的執政黨,也引發了國際間的緊張局勢,對於全球政治格局產生了深極的影響。此行動的根本原因與格林納達正在興建的國際機場息息相關,這座機場的存在被視為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勢力角逐的象徵。
1974年,格林納達在謝里克·蓋里(Sir Eric Gairy)領導下獲得獨立,但政權不穩定與民眾的經濟困境,使政府面臨嚴重挑戰。1979年,毛里斯·畢舍普(Maurice Bishop)及其左翼新珠運動(NJM)開始其社會主義改革,並逐漸與古巴及蘇聯建立了緊密的關係。雖然畢舍普政府在國內推動經濟發展,但外界對其政治意圖的疑慮始終未能消除。
「這座新國際機場的興建已經被美國指控為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基地。」
畢舍普政府在盟國的幫助下建設Point Salines國際機場,其中包括英國、古巴以及阿爾及利亞的資金與支持。美國則指責這座機場是蘇聯及古巴軍事擴張的工具,並宣稱大型軍用飛機可以在此降落。面對美國的指控,畢舍普政府則以促進旅遊業為辯護理由。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於1983年曾表示,
「如果讓蘇聯-古巴在加勒比海的軍事化繼續下去,將會對美國及加勒比各國造成重大威脅。」
1983年10月,格林納達的政權經歷了劇變。畢舍普在一次政黨會議後被派系領導的人民革命軍(PRA)逮捕,隨後被處決。這一政變令地區國家及美方均感到不安,因此在尋求干預的同時,格林納達的臨時政府向外界發出了求助信號。
「政權的不穩定引發了外部軍事干預的需求。」
美國軍隊在1983年10月25日正式展開入侵行動,除了美軍外,還包括來自牙買加及其他加勒比國家的部隊。一開始,入侵勢力的主要任務便是迅速奪取Point Salines國際機場,以便為進一步的戰鬥提供支持。美軍成功在第一天即時控制該機場,並展開了對當地人民革命軍的進攻。
「此行動是自越戰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儘管美國以保護公民及民主的名義進行入侵,然而多國政府,包括聯合國均對此次入侵表示譴責。聯合國大會以108票對9票通過決議,批評美國的行動為「公然違反國際法」。英國首相撒切爾雖然私下不滿此舉,但公然仍表示支持,顯示當時局勢的微妙與複雜。
「入侵行動的背後,反映出顏色革命的潛在風險及地區權力的鬥爭。」
入侵導致了格林納達政治生態的重塑,國際機場訴求的政治背景隨後再次被重新審視,各國開始思考冷戰末期的地緣關係及安全架構。爾後,格林納達迎來了民主選舉及政府重組,但歷史的教訓卻難以磨滅:政府與外部勢力的關係以及國內民眾的依附關係至關重要。
「此次事件促使了涉及軍事干預的法律框架及國際合作的深遠討論。」
今天的事件使我們反思,如何平衡國際干預與國內自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