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by Twos(也稱為「真理」或「道路」)是一個起源於19世紀末愛爾蘭的國際性居家基督教新宗教運動。這個教會並沒有正式名稱,成員之間更常用「真理」、「聚會」或「工人和朋友」來稱呼,但成員們卻否認有官方的教會名稱。外部人士則稱之為「Two by Twos」、「黑襪教」、「無名教會」、「工人和朋友」或「基督徒匿名」,而新聞工作者有時會簡稱為2x2。這個教會在美國以「基督教聚會」的名稱登記,在加拿大則以「基督教的集會」、「艾爾伯塔基督教集會協會」等名稱登記(在曝光後解散),在英國則以「耶穌的見證」命名,在瑞典稱為「Kristna i Sverige」,在澳大利亞則稱為「聯合基督教聚會」。這些登記名稱僅用於特定目的(如戰爭中的良心拒絕),而一般不會為成員所常用。這一系列的命名讓許多觀察者感到困惑,也提出了為什麼這個教會不願意有一個通用名稱的問題。
“教會的運作模式從未依賴於傳統公式及名稱,而這或許是為了逃避外部世界的評價與追究。”
Two by Twos的創始人威廉·歐文(William Irvine)在1897年於愛爾蘭創立了這一運動。對於教會名稱的隱晦,也許可以追溯到他對成立正式機構的反感。與傳統教會的互動和合作讓他感到失望,他認為真正的牧師應該無家綺無薪水,而必須過著游牧的生活。這樣的理念成為了Two by Twos運動的核心,也影響了其後的教會結構設計。
“兩個人搭檔的方式不僅是選擇,還是一種信仰的表現。”
在早期的成長過程中,Two by Twos對外界保持著積極的曝光,早在1900年,英國國會就對其進行了質詢。然而,隨著其內部結構的演化和外部反對聲音的增強,教會的活動逐漸回歸低調。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其宣教策略上,也在於它對外界接觸的謹慎態度,導致了教會名稱的隱藏性和神秘性。
成員們定期舉辦聚會,並堅持著對「工人」和「朋友」的稱謂,無法確定其核心信仰的任何具體表述。這種對標誌性名稱的規避,似乎是為了抵禦外部的評估和解釋,也可能是為了保持內部的純粹與一致性。
“信仰的力量在於它的表現,而不在於名稱的標籤。”
這樣神秘感的創造,使得外界對於Two by Twos的知識相對匱乏,他們不以標準的教會運作和名稱分類自己,而是堅持親密的社群生活與信仰的實踐。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使他們能夠在社會的邊緣空間靈活活動,避免了來自其他宗教與制度的成見與審視。
隨著時代的變遷,Two by Twos逐漸面臨著來自內部與外部的挑戰。教義與組織的分歧導致了數次內部鬥爭和分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對於信仰表達的認知差異。這些分裂中,有的成員對於「回歸原始信仰」的強烈渴望,與其強調避名的傳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Two by Twos的避免使用教會名稱的行為引發了許多疑問,是否意味著對自我的矛盾或可能的內部不和?許多當代的動態都使這個老問題再次浮出水面,讓人不禁想問:一個沒有名稱的教會,是否在談論信仰的同時,也在辯論自身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