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城市主義是一種都市設計理論,主要主張城市的建構應基於彼此相互連結且生態豐富的水平場域環境,而不是單純的物體與建築排列。此理論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在應對新都市主義的"失敗"及現代建築與都市規劃的轉變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城市未來將是無限的風景:心理與物理,都市與鄉村,彼此分開又彼此交融。」
景觀城市主義如同基礎設施城市主義和生態城市主義一般,強調功能性勝於純粹的美學,並運用系統化思維和設計策略。長久以來,城市設計往往重視建築物本身,而忽略了與城市背景、環境之間的關係性。透過景觀城市主義,設計者希望將城市視為動態的、有機的整體,從而提升其生態效能及居民的生活質量。
景觀城市主義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1994年,一位來自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的學生彼得·康諾利提出的論文中。他指出,現有的都市設計語言對於景觀的探索十分有限,並且必須進一步闡述。在隨後的幾年中,這一理念在美國和歐洲的設計學校獲得了巨大關注,尤其是在面對衰退的後工業城市重新規劃多方面的應用上,如底特律和其他城市的再生。
景觀城市主義與新都市主義皆是對現代主義建築及規劃實踐的回應。雖然新都市主義更專注於社區的緊密連結、可步行性與定義清晰的街道,景觀城市主義則強調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綠地和環境的關聯性。「薄薄的水平植被平面」成為了其設計基礎。
「景觀城市主義所面對的核心問題,是都市擴張、去密度化與環境變遷。」
兩者的主要辯論圍繞著景觀在城市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景觀城市主義認為,景觀已經取代傳統建築在城市設計中的歷史地位。此理念強調生態與建築之間的整合與互動,為複雜和高密度的都市環境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著名學者詹姆斯·科納在其文章《Terra Fluxus》中指出,景觀城市主義有四個重要的核心思想:過程與時間、對自然過程的尊重、設計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想像力的重建。他們共同強調了城市設計中與環境的紐帶,特別是在提升空間的持續性和靈活性上。
目前眾多著名的景觀城市主義項目呈現出其設計理念的具體實踐。例如,巴黎的維萊特公園、芝加哥的千禧公園,以及紐約的高線公園,都是成功的景觀城市主義實例,無論是在社交互動、空間利用與生態修復方面均有突出表現。
「景觀城市主義項目顯示了自然系統與工程系統的交互作用。」
儘管景觀城市主義活動隆盛,但也不乏批評的聲音。批評者認為,許多景觀城市主義的企劃缺乏具體的綜合性,甚至成為了專門針對特定精英和設計競賽的工具。除此之外,有人也質疑其是否確實為社會公平設計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在城市再生過程中,低收入和邊緣社群是否會受到排擠。
環境、生態和社會公義理應是現代設計中的重要考量,但目前景觀城市主義在這方面的表現仍然值得深思。是次設計理念或許需要更加脫離舊有框架,開啟當代城市未來新機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