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公共知識(Public Knowledge)這一非營利公眾利益組織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01年成立以來,公共知識一直在推動與知識產權法、數位市場競爭及數位民主相關的多項政策,旨在促進大眾的利益和選擇權。
公共知識由大衛·博利爾(David Bollier)、基吉·索恩(Gigi Sohn)和勞麗·拉辛(Laurie Racine)共同創立。組織的使命在於「促進言論自由、一個開放的互聯網,以及可負擔的通訊工具與創作作品的獲取」。這一使命使得公共知識成為科技和媒體政策領域中的重要發聲者。
公共知識致力於確保資訊的流通與可及性,以便促進大眾的利益。
公共知識透過多種渠道發聲,包括媒體、社交平台、國會及聯邦機構,積極推動政策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數位環境。在這個不斷擴張的數位科技世界中,公共知識的研究工作和政策建議提供了科學而具前瞻性的見解。
公共知識關注的議題涵蓋了包括版權、電信和網路法等多個領域。其政策提案如《第230條》(Section 230)原則,旨在保護線上言論自由,以及尋求數位監管機構的建立,均顯示了其對於數位市場規範的深刻思考。
公共知識長期以來倡導的議題包括網絡中立性、平台競爭、消費者隱私及寬頻可及性與可負擔性。
在法律範疇的推動中,公共知識成功促進了寬頻隱私法規及網絡中立性法規的確立,並改善了原本不均等的網絡接入問題。他們的努力不僅增強了對公眾的保護,也為整個數位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貢獻了力量。
公共知識於2014年啟動了PKTrains計劃,旨在教育多元背景的未來公共政策專家。該計劃吸引了眾多早期職業的研究者和實習生,使他們能夠與公共知識的法律專家及社會責任倡導者並肩工作,深刻體驗如何有效推動公眾利益政策。
自啟動以來,PKTrains計劃已培養了超過20名全職研究生及無數其他熱衷於推動良好政策的人才。
通過這樣的培訓計劃,公共知識不僅提升了參與者的能力和見解,也為未來的社會政策制定躍進鋪平了道路。
隨著數位市場的不斷演變和挑戰,公共知識的改革倡議彰顯了其在推動公眾利益、維護數字空間公平性方面的關鍵角色。未來,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這些變革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數位時代中人們的選擇權。您認為在數位市場中,還有哪些關鍵的改革措施是我們必須共同追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