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通過的《責任父母與生育健康法》(又稱生育健康法或RH法)在菲律賓引發了激烈的社會辯論。這部法律致力於提供普遍的避孕方式、繁育控制、性教育以及母嬰保健。儘管法律關於母嬰健康的條款獲得普遍認同,其強制要求政府與私人部門資助和分發避孕工具(如保險套、口服避孕藥和宮內裝置IUD)則引起了不少爭議。爭論的各方包括學者、宗教機構和政治人物,他們在立法過程中表達了支持或反對的立場,並在全國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和遊行。
支持者認為,這項立法可以為弱勢群體提供足夠的資源與信息,幫助他們合理控制家庭大小,從而有效減少貧困。
2013年3月,菲律賓最高法院因應法律挑戰而暫緩法律的實施,至2014年4月法院裁定該法並不違憲,卻刪除了八項條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菲律賓的生育健康法律歷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的馬可斯總統是簽署《人口宣言》的國家元首之一。該宣言提到,人口問題應被視為長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促成了人口委員會的成立,旨在推廣低家庭規模的理念並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菲律賓的母親死亡率每日高達5.7人,這進一步突顯了改善母嬰健康迫在眉睫。
然而,反對者則指出,市面上已有避孕產品可供購買,政府的資金不應用於支持被視為有爭議的個人行為。他們認為,法律中的刑事條款構成了對自由選擇和良心的侵犯,甚至可能導致宗教迫害。時任總統阿基諾三世表明,他不支持推廣避孕使用,而是更側重於負責任的父母教育。他認為,這部法案的定位應該是「責任父母」而非單純的生育健康。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菲律賓是全球人口密度排名第三十九的國家,人口增長率為1.9%。而與之對應的生育率在1960年為7,2013年降至3.20。經濟學家強調,快速的人口增長與高生育率會加劇貧困,這一觀點在多個國家的實證中得到了支持。
經濟學家指出,家庭規模較小和生育間隔較大,讓家庭能夠在每個孩子的教育、健康和營養上進行更多投資,從而最終減少貧困。
支持《責任父母與生育健康法》的人士認為這是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有助於改善社會整體健康水平和降低無計劃妊娠的比例。相對而言,對於反對者他們更傾向於認為,政府應該專注於貧困問題的根本原因,而非將人群的生育行為視作貧困的根源。他們樹立的例子包括泰國和印尼,這些國家因為合理的人口政策而取得了更快的經濟增長。
母親死亡在社會中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而法律的通過將對改善母嬰健康的措施帶來機會。支持者指出,法律意在通過提供更多的生育健康信息及照顧來降低母親死亡率。“如果有更多的菲律賓女性能夠獲得生育健康信息和醫療服務,許多可避免的死亡將會減少。”
反對者則認為,改善基本的醫療服務便可達到提升母嬰健康的目的,並不一定要依賴分發避孕藥具。
這項法案的爭論不僅是關於生育政策的改革,還涉及更深層的社會、經濟及道德問題。儘管法案通過後,如何有效執行以及如何平衡各種利益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一大挑戰。在未來,菲律賓社會面臨的挑戰將如何影響家庭結構和經濟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