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熱帶地區的緬甸,擁有三季的氣候特徵,依靠季風影響,降水量極為豐富。然某些地區的氣候變化卻日益明顯,影響著農業生產與居民的生活品質。在如此背景下,緬甸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氣候變化挑戰,更是為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氣象,讓緬甸面臨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在農業、飲用水資源以及生態環境方面。
緬甸的氣候可分為海岸區、中央乾燥區及丘陵區等三個農業生態區。每年從十月到次年二月是冷冬,三、四月則為炎熱的夏季,而從五月至十月的雨季,剛好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特別是沿海及三角洲地區,每年降雨量可超過5000毫米,這種分佈不僅造就了豐沛的生態環境,也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緬甸,超過70%的民眾依賴雨水灌溉的農業生產,而農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高達40%。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緬甸的乾旱情況逐漸加重,影響了村莊的水源,農作物的產量也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多次出現的災難性颱風與洪水,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與流離失所。例如2015年、2018年的數據顯示,極端降雨使得數十萬人被迫撤離家園,生命財產損失嚴重。
科學家預測,氣候變化將帶來持續的影響,對緬甸的農業、漁業及林業造成長期的食品安全威脅。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緬甸政府開始積極投資可再生能源。選擇擴大使用太陽能、水能及風能等綠色能源,旨在降低碳排放量。除了政府自身的努力,還有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緬甸氣候變化聯盟以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支持,這些合作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在2015年,世界銀行與緬甸達成了全面合作框架,預計將為600萬人提供基本電力服務。藉此,提升婦女及兒童的健康服務,讓未來的發展更加持續和穩定。2016年緬甸簽署了《巴黎協定》,2017年制定了《緬甸國家氣候變化政策》。這些政策不僅展現了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投入的決心,更是持續朝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努力的一部分。
然而,緬甸在進行國際氣候變化協商及環境協定實施方面,技術能力依然有限,需要外部的協助來提升。
緬甸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適應基金正在推行一系列計劃,以支持農民在變化多端的氣候下仍能維持豐收。例如,在乾燥地區推行的「應對乾旱氣候變化風險的水資源和食品安全計劃」中,特別研發的耐氣候變化作物及動物品種提供給農民,進一步緩解氣候事件帶來的糧食不安全風險。
這些行動不僅有助於提升當地居民的生計,還透過植樹造林等方式來改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及應對氣候轉變的挑戰。
對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是緬甸政府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在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緬甸政府關注可再生能源的投入無疑是向前邁出了一步。而在未來,這樣的努力能否真正轉化為行動與成果,讓民眾受益,仍然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