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三角洲,位於巴基斯坦的辛德省,是一個面積達41,440平方公里的地區,涵蓋從印度河流域到阿拉伯海的壯觀景象。然而,這片經常被忽視的土地,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棲息地之一。這裡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乾旱型紅樹林,還是許多水禽、魚類以及瀕危的印度海豚的棲息地。
然而,自1940年代以來,由於大規模的灌溉工程,印度河的流量大幅減少,這對生態環境及當地居民的影響可謂慘重。
印度河三角洲的氣候主要是乾燥的,年降水量僅在25至50公分之間。這一地區的主要水源為印度河,但自從水壩和灌溉系統建設以來,水流量顯著下降,這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許多動植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
這個三角洲區域一度擁有著八種紅樹林,但如今僅剩下四種。其中,Aegiceras corniculatum
和Avicennia marina
是最為常見的。過去數十年來,當地的紅樹林面積經歷了顯著的減少,但隨著保護措施的推動,近年來紅樹林的覆蓋面積開始恢復。
2010年巴基斯坦洪水被視為這一生態系統的"好消息",因為它為三角洲帶來了急需的淡水,為動植物帶來了新的生機。
在經濟方面,當地的居民較大一部分依賴於農業和漁業。據估計,2003年,該區域大約有90萬居民,其中16%的人口依靠紅樹林資源謀生。然而,由於淡水資源的短缺,許多人不得不選擇遷徙到其他地區。
而在與土耳其一側的邊界附近,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漁民在捕魚時的界限不明,也導致了漁民被捕的事件頻繁發生。生態平衡受到威脅的同時,也讓這一區域的經濟增長受到了攔阻。
面對生態退化的現實,當地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已經開始採取與保護紅樹林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措施。例如,在2010年,辛德省宣佈所有紅樹林為"受保護森林",並成立了紅樹林保護委員會,旨在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不久的將來,能否透過這些努力使 三角洲的生態得以恢復、再次迎來生機?
印度河三角洲的生態系統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但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價值正待被更多人認識與珍惜。它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服務,作為一種自然屏障,能夠降低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影響。然而,這片「被忽視的土地」,是否會始終埋没在歷史之中而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