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是一種結合了液相色譜的分離能力和質譜的質量分析能力的分析化學技術。這種聯合的技術在化學分析中廣受歡迎,因為它們的單獨能力能夠形成互補效果,進而提升總體的分析效果。
液相色譜的主要功能在於分離多組分混合物,而質譜則提供了關於每個分離組分的光譜信息,這有助於識別或確認其樣本成分的身份。由於質譜儀的靈敏度高,且能進行選擇性檢測,因此在許多情況下無需對分離的組分進行完整的色譜分離。LC–MS在代謝組學方面也顯示了良好的性能,能有效覆蓋多種化學物質,應用範圍遍及生物醫學、環境監測、食品加工及製藥、農藥和化妝品行業。
LC–MS系統的核心在于其界面,這使得液相色譜的分離組分能夠有效地轉移至質譜的離子源,這一過程至關重要,因為LC設備和質譜儀在工作原理上是根本相容的。
自2000年代初期以來,LC–MS(特別是LC–MS/MS)已逐漸開始在臨床應用中展現其潛力。正因如此,許多研究者將其視為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工具。LC–MS的成功不僅來自其分離和檢測的精確性,還包括其對複雜生物樣本的解析能力,如血清、尿液及其他體液。
在技術細節上,LC–MS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將樣品通過高壓泵送入液相色譜柱进行分離,不同的組分在色譜柱中根據其與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以不同速度流出,最終進入質譜儀進行質量分析。
如今,最常用的LC–MS界面是基於大氣壓電離(API)策略,如電噴霧電離(ESI)和大氣壓化學電離(APCI),這些技術促進了從高壓環境過渡到質譜儀所需的高真空條件。
LC–MS的歷史可追溯至1950年代,當時的研究者們正致力於將色譜與質譜結合起來。最早的氣相色譜質譜(GC-MS)技術在1952年被提出,LC–MS的發展士來得更晚,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合適的界面技術。
例如,在1960年代末,俄羅斯的Victor Talrose及其同事開始開發LC–MS系統,他們最初使用小毛細管將色譜柱與電子電離源連接,雖然如此,這一方法只能適用於相對揮發且極性較低的化合物。
隨著電噴霧電離(ESI)等技術的出現,LC–MS的應用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著名的攝杯上設計能有效應對多樣化的樣品需求。
LC–MS的界面經過了多次革新,從最早的移動帶界面到現今流行的電噴霧電離技術,各種改進使得樣品的準備及處理變得更為便利和高效。這使得LC–MS成為了生物醫學研究中的秘密武器,能夠對複雜的生物體樣本進行快速而準確的分析。
LC–MS的多樣化應用不僅支撐了基本的生化研究,還擴展至了疾病診斷、藥物監測及生物標誌物的發現等領域。透過這一技術,研究者能夠在樣本中準確識別出微量的藥物或代謝物,這在臨床診斷中無疑是一次突破性進展。
例如,在癌症早期篩查中,LC–MS可幫助研究者檢測出微量的腫瘤標誌物,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這一技術的出現,讓許多過去需耗費大量時間的實驗變得更為高效,進而推動了生物醫學研究的迅猛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LC–MS的可靠性和靈敏度將繼續得到提高,未來的研究也將越來越依賴這一技術,解開更多生物機制的奧秘,使得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更進一步。
在這一背景下,LC–MS是否能成為每一位生物醫學研究者都必備的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