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失聰問題逐漸成為熱門話題,不僅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根據統計,全球約有12.5%的青少年因噪音過度暴露而出現永久性聽力損失。這讓人不禁思考,這股失聰潮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能力自然下降,這一現象稱為老年性聽力損失或耳鳴。對於男性來說,這一過程可在25歲時開始,而女性則大約在30歲時。雖然每個人的基因不同,但這是一個正常的衰老伴隨現象,與噪音暴露、毒素或疾病無關。
許多年長者會因為高血壓、糖尿病或某些會損害耳朵的藥物而使失聰風險增加。
根據數據,約有一半的聽力損失案例與噪音有關。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指出,許多聽力損失並非由年齡引起,而是由噪音暴露造成的。弱音暴露,如短期的高音量噪音(如槍聲、煙火聲),可能導致暫時性聽力下降,通常在24小時內恢復,但持續的高噪音(如音樂會或夜總會)卻可能帶來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會在3000到6000 Hz的頻率範圍內造成靈敏度下降,形成一個獨特的聽力損失輪廓,稱為“噪音凹槽”。
聽力損失也可能是遺傳的,約75-80%的案例由隱性基因遺傳,而20-25%則由顯性基因遺傳。根據研究,遺傳性聽力損失可分為綜合症性與非綜合症性。其中只有聽力問題的案例約占70%。
有一些突變基因對於琥珀色綜合症、斯蒂克爾綜合症和華登堡綜合症有影響,是許多患有遺傳性聽力損失的人面臨的疾病。
孕婦的酒精使用綜合症被證實會導致高達64%的新生兒聽力損失,而早產兒則因缺氧、感染、高膽紅素等影響而增加耳聾風險。特別是那些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的嬰兒,最易受到傷害。
不同的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聽力損失。例如,神經性耳聾可能影響聽覺神經的功能,而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梅尼爾病則可導致耳內壓過高,引起聽力變化。慢性耳部感染、腦膜炎以及先天性耳朵畸形等疾病都是導致聽力問題的常見原因。
一些化學物質,如鉛、溶劑和氧化劑等,會對聽力造成損害。根據2023年的一項系統性綜述,酒精消費可能會增加聽力損失的風險。此外,某些藥物,尤其是氨基糖苷類藥物和鉑基化療藥,可能增強耳朵的毒性效應,導致不可逆轉的聽力喪失。
在現代社會,年輕人因為多方面的因素而受到聽力損失的威脅,從噪音危害到遺傳疾病,甚至是日常所接觸的藥物和化學品。因此,保護自己的聽力,了解失聰的原因是極為重要的。那麼,面對日益嚴峻的聽力問題,我們是否應該採取更多的預防措施來保護我們的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