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森林进行管理时,疏伐(或称生态疏伐)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这种技术旨在促进森林的多重功能,而不仅仅是木材生产。最初,疏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木材产量,但随着近年来的变化,这一技术逐渐转向促进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疏伐不再仅仅是为了提供木材,而是为了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
自1970年代以来,将疏伐后留下的树木保留在森林地面上成为常见的政策,这不仅有助于自然分解过程,还为各种无脊椎动物、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木材的自然分解为森林生物多样性带来了重要的增益。同时,许多真菌(例如:黄木耳)以及苔藓类植物(如:肝苔)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部分苔藓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在一根木桩上完成。
除了生态效益外,疏伐还显著影响植物生理特征。疏伐会减少树冠的密度,让阳光更有效地穿透树冠,提升光合作用的效率,并延长树冠低部针叶的保留时间。根系、树冠长度、树冠直径及树冠面积在疏伐后均会有所增加。尽管土壤蒸发和个别树木的蒸腾作用在疏伐后有所增加,但整个森林区域的总蒸发-蒸腾作用却往往会减少。
疏伐后,树木的水分状态通常会有所改善。
这种改善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树冠水分截留的减少,地面渗水量增加。因此,在疏伐的环境中,树木的水分状态往往比高密度树林要好。对于诺丁汉云杉等半耐旱树种来说,阳光的需求不如耐旱树种那样明显,而这可能解释了疏伐强度与平均径向生长之间的指数关系。
然而,与此同时,疏伐的效果也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干旱的地区,建议对森林进行更为严格的疏伐,以支持树木的长期生长。此外,研究显示,疏伐后的生长变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包括从长期的生物结构适应到短期的生理适应。这些适应性变化的相互关联对于树木的径向生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长期的径向生长变化主要归因于结构适应,而短期变化则多由生理适应驱动。
目前,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在进行相应的研究,旨在将生态疏伐的方法发展成为森林管理的新选择,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研究中,「适当的树木减少」以及「保留有助于野生动物的树木」两大原则成为核心。例如,维多利亚州的箱楢森林正在探索不同的疏伐与木材去除方法,以适应管理该地森林的需求,并逐步提升更为重要的生态栖息环境。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森林的生境价值,例如创造对野生动物至关重要的树洞,还有助于推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未来,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会对疏伐的生态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促进森林与多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随着对生态管理方法的持续探索,未来的森林会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