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管理中,生态疏伐是一种重要的林业技术,主要用于提升森林的功能,不仅限于木材生产。生态疏伐的根本目的在于管理生态系统,以达到各种目的,例如去除外来物种,或是在河岸修整树木以增进休闲使用。由于对多功能森林的认识加深,从1970年代起,许多都采取保留疏伐树木于森林地面上的做法,这不仅有助于自然分解,还能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小鸟及小型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
自然分解的木材对增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原本质树木所扮演的生态角色,将随着疏伐方式的改变而转变。
除了增加生物多样性外,疏伐还具有生态生理层面的效果。疏伐能降低树冠的盖度,提升太阳光在树冠中的穿透率,进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这过程中,树木的根系长度、冠径及冠面积皆有所增加。即使在疏伐后,土壤蒸发和单株树木的蒸腾量增加,整体的蒸散量却通常减少,这让树木的水分状态普遍得到改善。
疏伐之后,树冠的照片合成效率提升,使得树木低部的针叶保持时间更长。
通过这些改变,树木能适应环境变化,进而强化抗旱压力的能力。研究表明,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较重的疏伐可以提升森林的耐旱能力,并且让树木在高密度林分中获得更良好的水分供应。这项研究还强调了树木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疏伐的适应方式,包括长期和短期的生长变异,这些都与树木内部结构适应及生理调节息息相关。
调查发现,疏伐强度与树木的径向年生长存在着明确的关联,疏伐越严重,径向生长的变异也越显著。
各国的研究团队正在探索以保护生态为优先的森林管理替代方案。生态疏伐的技术开发通常基于两个原则:适当减少树木数量来减少竞争,以及保留更适合野生动物的树木。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Box-Ironbark森林为例,这里的研究专案试图在适应性管理框架下,制定出有效的疏伐与木材去除方法,以增进森林栖息地的价值。
对于许多物种而言,树木的洞穴复杂度大大影响了其存活,这也成为生态疏伐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生态疏伐不仅在水分管理方面获得成功,也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我们能否持续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环境变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