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界,球员表现出色时,观众往往会兴奋地谈论他的「热手现象」。但这个普遍的信念是否真的有依据呢?热手现象,源自于篮球运动,指的是当球员连续命中数球后,随后的投篮也有更高的命中率。然而,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充满争议,许多研究显示,这个信念可能只是认知上的偏见。
「热手现象」一词首次于1985年由Thomas Gilovich、Amos Tversky与Robert Vallone提出,他们针对一组篮球迷进行调查,提出连续命中的打击并不一定预示着未来的成功。
这个研究质疑运动员在之前成功后,是否确实具有更高的命中率,其实结果显示独立性的严重性,指出每次投篮的结果是相互独立的。然而近年的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或许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存在着热手现象。
Gilovich提出,人们相信热手现象的一个原因是确认偏误,即在观看比赛之前,当对某球员的期望预设为「此球员状态很好」时,他们的感知与记忆会受到影响。另一个原因则是认为人类对随机序列的理解能力不足,倾向去初始化、一连串的成功与失败。
2018年,Miller与Sanjurjo重新分析了Gilovich等人的研究,提出的结论是「热手现象」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存在。
他们的研究显示,只要投篮后的成功率在连续命中的之后提高,相对于之前受到的命中或失误的影响,那么就有可能是热手现象的存在。此项分析指出,Gilovich的初期假设存在取样偏差,未能正确评估热手现象的影响。
不仅如此,其他许多研究在检视不同球员与比赛的数据后,也呈现出支持热手现象的结果。例如,职业篮球比赛中,研究人员发现球员连续命中多次后,其随后的命中率明显上升,显示确实有某些球员在某些时候能够表现更好。
热手现象并不仅限于运动场,还可影响消费者行为。研究显示,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往往会受之前成功的影响,形成买进赢的倾向。而在赌博中,热手现象和赌徒的错觉也会互相影响,可能导致不理性决策。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不禁会思考,热手现象究竟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心理现象,还只是一种普遍的认知错误?无论如何,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将能够更好地分析与预测运动表现的未来走向,激发出更多对于胜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