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或称钙化性尿毒性小动脉病(Calciphylaxis),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主要特征为疼痛性皮肤病变。尽管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了,但它通常涉及小血管在皮下脂肪及皮肤深层的钙化现象,并可能引发血栓及随之而来的组织缺血,甚至皮肤细胞的坏死。此病症多见于末期肾病患者,但也可能在慢性肾病的早期阶段发生,极少见于正常肾功能的人群。
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的最初症状通常为皮肤的变化,如皮肤斑驳,以及在网状皮肤样的模式中出现硬化。随着组织血栓和坏死的发生,通常会在溃疡上形成黑色的皮革样痂与黏附性黑色块。这些病变不仅疼痛剧烈,还经常出现在下肢、腹部、臀部和生殖器上,且往往呈现双侧性。
“这些溃疡的周围通常会有一大片硬化的皮肤,并且因为组织缺血,伤口愈合几乎不可能发生。”
目前对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的具体成因仍不清楚,但有几个潜在的假说。其一是钙和磷的异常平衡在末期肾病患者中导致钙在血管内沉积,这种现象被称为转移性钙化。该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女性、肥胖、钙磷比上升,以及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此病在肾脏移植患者中也更为常见。
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特征性病变包括缺血性皮肤病变和皮肤坏死。一般透过皮肤活检可协助确认诊断,但并无专门的诊断测试可供使用。影像学检查,如X光或超音波,往往可以检视到钙化情况,但灵敏度相对较低。
治疗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涵盖肾脏科医师、皮肤科医师和外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作为病症的一部分,疼痛管理是处理该病的挑战之一,疼痛常常难以通过高剂量的鸦片类药物缓解,医生们通常会选择芬太尼或美沙酮等其他药物。
“在某些情况下,脊髓麻醉技术也可被利用来提供更全面的疼痛缓解。”
总体而言,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的临床预后相当差。末期肾病患者的一年死亡率高达45-80%,而非末期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则为4.2个月。这种病症的最常见死因为败血症,即因不愈合溃疡而引起的严重感染。
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主要发生于接受透析的末期肾病患者,或者近期接受肾脏移植的患者中。无论其病因如何,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在美国的年发生率约为每万名透析患者中有35例,而在德国则是每万名中有4例。患者中,大多数年龄约为60岁,并且60-70%为女性。
钙化性尿毒症动脉病虽然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败血症和非愈合性溃疡造成的生命威胁却是让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和生存时间缩短的关键,如何更有效地预防与治疗这一病症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