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动感的世界:什么是运动失认症(akinetopsia)?

运动知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的现象,从追逐飞逝的巴士到看着树木在窗外快速后退。因此,当我们想像一个看似平静的世界却在瞬间变成一系列静态「画面」时,这种情况必然让人感到困惑。这便是运动失认症,也称为akinetopsia,一种罕见的神经病理状况。它使患者无法正确感知运动,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运动失认症是一种神经心理学病症,通常是由脑部 V5 区域的损伤引起的。这一区域被认为是动作处理的核心。

运动知觉的基础

运动知觉的形成依赖于视觉、前庭和本体感受器的讯息整合。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似乎毫无难度,但从计算的角度来看,这一直是一个困难的课题,如今仍在神经处理领域中探索。比如当中有许多学科,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运动失认症:病因与影响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看到世界就像一部旧电影,只能以静态的帧数呈现,难以捕捉到动态。这是因为 V5 区域的损伤使得他们的视觉系统丧失了整合运动讯息的能力。缺乏运动知觉的患者可能无法识别交通情况,甚至在与他人互动时会遭遇困难。

研究显示,运动失认症患者的视觉体验如同在静止的帧之间无法连续过渡,导致生活中出现不便和危险。

运动知觉的类型

运动知觉可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运动知觉着重于状态的变化,例如通过一组交替点反映出运动的感觉。这种现象在实验中展现为 beta 运动和 phi 现象,前者是基于点的开与关,后者则是当距离最优时产生的错觉—看似物体在点之间移动。

phi 现象经常被用来测试「纯运动检测」,这一理论指出,运动知觉在视觉系统中的形成容易受到多种类型的视觉信号的影响。

运动与大脑的关联

大脑如何整合运动信号以形成全局运动感知仍然是一个公开的问题。当侦测到局部运动信号时,大脑需将其整合并转化为对环境的3D知觉。不同病症的患者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运动失认症患者,就是在感知整体运动时的困难。

未来的研究方向

当前对运动失认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成因和大脑处理机制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正在深入探索如何通过行为治疗或神经调控技术来改善运动感知缺陷的可能性。

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如何恢复或替代此类知觉损失的机制,并引领出创新的治疗方案。

在运动失认症的世界中,随着所有动作的缓慢、静止和丧失,生活变成了一个静态画面。这是否让你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作和运动有多么重要?

Trending Knowledge

运动的双重性:为何同一个刺激能带来两种不同的运动感知?
运动感知是指根据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输入推断场景中元素的速度和方向的过程。尽管对于大多数观察者来说,这个过程似乎显而易见,但从计算和神经处理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相当困难。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神经学、神经生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都对运动感知进行了深入研究。 神经心理学 对运动的无法感知称为运动失认(akinetopsia),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外层皮质的V5区域损伤所引起。对
nan
随着电子科技持续向前迈进,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分子电子学领域。分子电子学是利用分子作为电子元件的研究与应用,这让电子元件的制作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大宗材料。这一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融合了物理学、化学及材料科学,并为延续摩尔定律找到了可能的出路。 <blockquote> 将电子元件缩小到单分子大小的想法,使我们能跳出传统的技术限制,进而寻求更高效、低成本的材料使用方法。 </blockquote> 分子
运动知觉的奥秘:我们的大脑如何看见运动?
运动知觉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我们的脑中如何根据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的输入来推断场景中的物体速度和方向,这通常看似简单,却从计算的角度来看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根据心理学、神经科学、工程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运动知觉已经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研究领域。 <blockquote> 运动知觉的研究显示,无法察觉运动的情况被称为「无动觉症」(akinetopsia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