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核能政策乃是一个深具历史意义的题材,该国目前核能仅占电网的3%,完全依赖于安格拉核电厂的两座压水反应堆。然而,这一政策的发展却承载着超过七十年的坚持与探索。自1930年代以来,巴西在核能领域的理论研究逐渐展开,而阿尔瓦罗·阿尔贝托这个名字恰在此刻浮现,为巴西的核能未来奠定了基石。
在1947年,作为海军官员的阿尔贝托首度提出了巴西的核能政策计画,该计画获得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批准,并于1951年正式实施。
随着冷战的推进,巴西的核能探索也于1950年代获得重大的转捩点。该国不仅成为美国核实验计画(如曼哈顿计画)的矿产资源供应国,还寻求自我发展的核能能力。透过美国的技术援助与外部合作,巴西对核体系的依赖逐渐明显,直至1960年代,阿尔贝托更是强调了拥有自主核技术的必要性。
1964年军事政权的上台,为巴西的核能政策带来了深刻变革。军方政府的目标是迅速募资和引入核电厂,并建立本国的核工业复合体。
对于那些技术性和资金上的支持,巴西的政策制定者强调`和平核爆炸`的潜力,军政府希望在国际社会中强化国家地位。美国曾对巴西的核平台提供支持,但随着印度的核爆炸测试,这一合作却渐渐降温。巴西转向德国,并于1975年签订了一项大型技术转移协议,其中包括提供核反应堆和所有核燃料周期的技术知识。
这项协议是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重大成就,却也引起了其他核国的搅扰与焦虑。
随着1980年代的到来,民主主义的回归使得核计画进入了更公开的审查。 1988年,巴西的核工业公司更新为巴西核工业股份公司(INB),承担着重要的核燃料开采及工业制程任务。然而,随着操作问题与经济挑战的增多,安格拉核电厂遭受批评,被民众戏称为「萤火虫」。
在新宪法的大型讨论中,巴西的和平核使用规范获得了政治共担之代价,至1990年后则最终认可放弃核爆炸技术。这被视为该国深思熟虑后的政策选择,然而同时也标志着军事与平民核计画的分化与冲突。一项国会调查揭露了军方的秘密核计画,并促成了对传统计画的重新审视。
1994年,安格拉2核电厂的建设重新启动,伴随着新一届政府对于核能的重新考量。
21世纪的巴西在多次工程延宕与技术保护的下,有了新的开始。随着2001年安格拉2的投运,加上2004年核燃料厂的设立,巴西的核能政策似乎重获新生。虽然面对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监管压力,巴西的核技术保密仍成为持续的争议。然而,仍有不少国家对巴西在核能技术上的自我探索表达了高度的关注。
目前,巴西正探讨进一步开放市场来吸引私营部门进入核燃料行业,显示出对于核能未来的包容性视野。在这个波涛汹涌的核能发展路上,阿尔瓦罗·阿尔贝托开创的初衷,究竟今天仍与巴西的核政策不谋而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