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的国家中,巴西以其多元的能源构成而闻名。其中,核能在其电力来源中仅占大约3%,主要由位于安格拉的两座加压水反应堆产生。尽管巴西核能的发展历经波折,但这一能源形式依然在与其他能源的角逐中稳定下来。最新的发展是第三座反应堆的建设却陷入停滞,不禁让人思考,巴西核能的未来究竟是光明还是黯淡?
巴西是核能研究的特别追随者,这个聪明的国家也曾在核能领域拥有过高调的历史背景。
自1930年代末,巴西在圣保罗的国立大学开始了核能的理论研究。到了1940年代,巴西成为了美国核实验项目,如曼哈顿计划的矿产资源供应者。 1947年,海军官员阿尔瓦罗·阿尔贝托制定了巴西的第一个核能政策计划。
政策的实施由巴西国家研究委员会(CNPq)进行,使巴西科学家们得以在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
这一计划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巴西试图透过出口国际所需的战略原材料来换取更先进的核技术,然而美国对于巴西的请求多次遭拒。 1956年,巴西购得的西德离心机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运行。
在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之后,当局制定了一项新的核能政策,计划进口核电厂以刺激国内核工业的发展。尽管巴西在追求核能自主的同时还考虑了和平核爆的选项,但是国际社会对此的强烈反对使巴西不得不暂停该计划。
1968年,政府提出国家战略概念,认为核科学技术的获得是摆脱外围国家的手段。
巴西寻求在核循环的所有阶段获取技术,并在1975年签署了与西德的协议,获得数个反应堆的建设许可。随着印度进行核试爆,巴西的核合作关系受到影响,这一时期的合作相对缓慢。
随着国际核技术的限制加剧,巴西在1978年展开了一项秘密的核项目,旨在生产六氟化铀,并且还计划建设一艘以核能为动力的潜艇。这一期间的核计划在军方的控制下进行,各军种分工合作,研发不同的核技术。
到1980年代,报导揭示巴西空军的地下设施存在核爆炸测试的可能性。
进入1988年,巴西从Nuclebrás转型为巴西核能产业(INB),并在伊佩罗开设了阿拉马尔实验中心。在随后的几年间,巴西核能产业遭遇了各种危机,导致其核电厂的效率不佳。
2001年,经历了数年的建设后,安格拉2号核电厂终于启动运行。在2003年至2011年间,巴西的核计划得到了重振,并努力寻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合作。然而,由于互相间的检查问题,使得巴西的核能项目面临了又一轮的阻碍。
巴西在核能研究方面有意保留其技术秘密,而外界对其透明度抱持怀疑态度。
巴西核能的历史展现了这个国家在追求能源自主上的艰辛斗争与突破,从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逐步成熟,这是巴西能量政策的缩影。在面对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时,巴西是否能在未来的能源战中找到适合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