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医学中,肺部药物传递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用药方式,尤其是对于治疗肺部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而言。此方法透过吸入器,病人能够将药物吸入肺部,并藉由肺部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根据不同的药物形式和装置,主要有四种吸入器被广泛使用,分别是计量喷雾吸入器(MDI)、干粉吸入器(DPI)、软雾吸入器(SMI)及雾化器。
肺部药物传递能够有效地减少系统性副作用,并因为药物的局部吸收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MDI 是治疗肺部疾病最常见的吸入器,它可以分为压缩式计量喷雾吸入器(pMDI)和呼吸触发式计量喷雾吸入器(BAMDI)。 pMDI 需要患者在吸入的同时启动吸入器,因此协调性十分重要;而BAMDI则是利用患者的吸气流来触发,解决了这一协调问题。
MDI 搭配空气筒的使用与雾化器的药物递送效果相似,且在便利性和成本效益上具有优势。
DPI 通过患者吸气时的力量释放固体药物粉末,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吸气流,以克服 DPI 的阻力,才能成功将药物送入肺部。
然而,DPI 需要适当的吸气流且对湿气敏感。
SMI 能够将液体药物以可吸入的微小颗粒形式雾化,该过程不使用推进剂,而是利用由压缩弹簧提供的能量进行雾化。
SMI 在市场上的可用性较低,且价格相对较高。
雾化器通常用于紧急情况或自我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它能将水基液体药物转变为可吸入的微滴,主要分为震动网雾化器、喷射雾化器和超声波雾化器。
虽然雾化器不需要患者的协调性,但其药物递送时间较长且设备较为笨重。
要成功传递药物至肺部,吸入的颗粒不应大部分沉积于上呼吸道,否则可能会吞咽或者咳出,造成疗效丧失。影响药物颗粒沉积的因素包括颗粒特性、呼吸模式和呼吸道几何形状。
药物颗粒的直径和密度会显著影响在呼吸道的沉积模式。一般而言,直径大于5微米的颗粒主要会沉积在上呼吸道,而直径在2到5微米之间的颗粒则会沉积在中央及小的气道中。
吸入的颗粒沉积与呼吸的均值滞留时间和潮气量有关,大潮气量会提高肺部药物的沉积率。
気管分岐为支气管的过程,会增加湍流,导致颗粒更容易沉积在大呼吸道区域内。
肺部用药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达病变部位,使起效迅速,且较少系统性副作用。然而,它面临一些挑战,如药物可能受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影响,导致只有约20%的药物能够成功到达肺部。此外,患者的合规性及正确的吸入技术对于疗效都有直接影响。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吸气力量往往不足,可能导致低药物吸入量,进而降低疗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肺部作为进入系统循环的途径的发展仍在持续。研究目前在探索吸入型尼古丁、吸入型左多巴以及各种生物制剂的肺部递送技术。此外,药物配方及颗粒工程技术的实施也在不断地推进,例如使用药物纳米颗粒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减少不良反应。
在这些不同的吸入装置和技术中,患者应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病症管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