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土壤中,黄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以其腐生和致病的特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真菌最为人知的是其在谷类、豆类和坚果中的繁殖,特别是在收获、存储及运输过程中,周遭环境的变化会引发其感染,导致农作物的腐烂损失。
黄霉菌的名称“flavus”来自拉丁语,意指“黄色”,这是因为其孢子的颜色常常呈现黄色。
在作物的田间,黄霉菌的感染可能在收获前就已经存在,但通常不会显示任何症状,直到进入存储或运输阶段。在此阶段,这些真菌会逐渐显示出其破坏性,并且可能导致产生剧毒的黄麴毒素,这些毒素对哺乳动物具致命威胁。此外,黄霉菌也可以侵袭人类及动物,特别是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造成肺曲菌病等感染。
黄霉菌遍布全球,侵害多种重要农作物,特别是谷类、豆类和坚果。在玉米上,黄霉菌会导致耳腐病,而在花生中则引发黄霉病。这些感染通常在作物的生长阶段或收获后出现。当环境条件不佳,包括过度湿润及高温时,黄霉菌的感染风险会增加。
黄霉菌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生长与毒素产生。
黄霉菌利用土壤中残留物过冬,形成分生孢子,并在春季通过风和昆虫进行传播。这些孢子可能会在农作物的植株受到损伤后进入并感染其果实。此外,昆虫如臭虫和蝽虫也会促进其扩散,形成次级感染源。
作为一种耐热真菌,黄霉菌能在许多其他真菌无法生存的高温环境下生长。研究显示,保持谷物和豆类的水分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11.5%)及储存环境的低温,有效减少黄霉菌的生长机会。透过清洁和高效的储存管理,以及空气流通系统来降低储存环境中的湿度,都是预防黄霉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和改善灌溉管理,可降低因干旱引起的作物压力,从而减少黄霉菌的感染风险。
黄麴毒素是黄霉菌产生的一种毒性化合物,会对蛋白质合成及机体的各种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早在1960年,英国有约10万只火鸡因食用被黄霉菌污染的花生粉而死亡,引发了广泛的安全检讨与农业管理措施的改革。
当发现黄霉菌产生的黄麴毒素时,各国迅速调整农业实践,并对谷物的收获和储存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除了农业损失,黄霉菌的毒素在健康方面的威胁也不容小觑。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而言,感染的风险可能会急剧上升,导致肺部感染和其他致命的健康问题。随着对黄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的研究日益深入,无论是医学界还是农业界,持续的探索与管理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我们该如何平衡农业生产的需求与健康风险之间的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