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霉菌,也称为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腐生及病原真菌,主要以其对谷物、豆类和坚果的感染而闻名。这种真菌的名字来自拉丁文,意指「黄色」,这与其孢子的颜色有直接关联。在收获、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这种真菌的后期腐烂现象常常导致农作物的损失。而在收获之前,黄霉菌的感染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使其更加难以识别。
黄霉菌的感染能在农作物仍然在田间的情况下发生,尽管常常伪装成潜伏状态,直到后期储存或运输才显现出来。
该真菌的环境要求使其在潮湿和高温的条件下特别活跃,这就是为什么在热带地区,该真菌更常见的原因。在农作物的生长期间,各种植物压力,像是干旱、严重的叶子损伤以及储存环境不理想,都促进了黄霉菌的繁殖。
黄霉菌在土壤中越冬,并以菌丝或硬化体的形式存在于腐烂的有机物中。随着条件的合适,它会发芽,产生新的菌丝和称为子囊的无性孢子,这些孢子是A. flavus的主要传播来源,通过风和昆虫等媒介扩散到谷物或豆类上进行感染。
在玉米作物中,A. flavus会透过杂乱的丝毛进入玉米的丝中,最终导致玉米核的感染。
在环境方面,黄霉菌是一种耐热的真菌,能在其他真菌无法生存的条件下生长。尤其是当植物材料在高水分的环境中储存时,这种真菌的生长会增强,从而导致更多的作物损失。
为了确保谷物和豆类不受A. flavus的感染,农民在收获前、中、后期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储存单位的温度应尽可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阻止病原体的增长。虚空气流通系统也被广泛使用,这有助于排出多余的潮湿与热量。
某些研究表明,将酵母Pichia anomala应用于玉米和坚果的生长中,可以有效地限制A. flavus的扩展。
除了生物控制方法,优良的灌溉管理可以有效减轻由于干旱带来的压力,这也是减少病原体感染的关键。研究人员正着手了解某些植物蛋白,这些蛋白在抵抗A. flavus的入侵中扮演重要角色。
黄霉菌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对人类和动物造成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一个农场上,约10万只火鸡因饲料中的黄曲霉素而死亡,这为此后的农业实践和监管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研究显示,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类型会影响A. flavus的黄曲霉素产量,高水分和高温度的环境会使毒素的产量激增。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监管和资源,农作物损失甚至超过30%。这对当地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Aspergillus flavus不仅在农业上造成重大损失,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肝癌和免疫系统问题。在面对这种难缠的病害时,我们终究可以依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