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是脸部肌肉运动和位置的反映,这些动作向观察者传达一个个体的情感状态,并且是一种非语言交流的形式。这些表情是人类之间传递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在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和某些其他动物物种中也会出现。人类可以自发或非自发地表达面部表情,而负责控制这些表情的神经机制在每种情况下都不同。自发的面部表情往往是社会培养的,并且依赖于大脑的皮层路径;相对地,非自发的面部表情被认为是先天的,并且通过亚皮层路径进行。因此,面部表情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发的面部表情往往未经意识,而是出于情感的自然流露。
面部表情的形成主要依靠脸部的肌肉。这些肌肉因胚胎发育而形成,通过移动皮肤来改变脸上的特征。上颚、下颚及其他面部肌肉在表达情感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部表情的生成涉及到两条主要的神经通路。一条是自愿的面部表情,这条路径从运动皮 cortex 开始,经皮质脊髓径到达表情肌肉。这表明人类的情感表达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影响。此外,另一条路径是情感引发的面部表情,这是从亚皮层运动系统起始的,通常伴随着更为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意味着一些基本的情感表现可能不需要学习,而是与生俱来的。
自幼儿前的情感表现,多为无意识的流露,包括急躁、厌恶、兴趣及恐惧等情绪。
人类面部表情的另一个有趣方面是它们的非对称性。面部下部的表达通常由相反的脑半球控制,导致一些情感表现更强烈地显示在某一侧。例如,悲伤或愤怒这类情感在左侧面部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与右半球在情感呈现中的专长有关。
有研究显示,男婴和女婴在面部表情的感知和表现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男婴可能更易于辨认愤怒的面孔,而女婴则更快辨认快乐的面孔。这表明社会对于情感的认知和反应可能与性别有关。
早期的情感接触,无疑是塑造婴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关键。
根据研究,面部表情在我们的沟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便是在试图表达中性的面部表情时,先前的情感表达仍可能在面部上留下情感迹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情感残留”。而关于“面部反馈”假说的研究则表明,微笑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同样即使面部表情不经意地表达了某种情感,也可能影响他人的解读和感受。
眼神交流在面部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婴儿在与人对视时会显示出更强的神经处理能力,表明他们的情感交流更有效。不同文化对于眼神交流有不同的安排,例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直视可能被视为对抗,而在西方文化中,避免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除了口语交流,面部表情在手语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美国手语(ASL)使用不同的面部表达来传达疑问或特定情绪,这显示了面部表情在所有语言交流中的普遍性。
面部表情不仅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关键方式,也是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面部表情是否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言,是一种普遍的情感语言?会不会因文化背景而有所变化?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类互动本质,并且对于未来的社会沟通方式有着重要的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