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是脸部肌肉在皮肤下的运动和位置调整,这些动作向观者传达了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它们是人类社交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大多数哺乳动物和某些其他动物物种中也会发生。人类可以自愿或不自觉地采用面部表情,而控制这些表情的神经机制在不同情况下略有不同。自愿的面部表情往往是社会条件化的,并遵循大脑的皮层路径,与此相对,不自觉的面部表情则被认为是先天的,并遵循大脑的皮层下路径。
面部表情是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通常不受意识控制。
面部表情的识别对大脑来说是一种情感经历,而杏仁核在这一识别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面部表情的本质不仅限于口语交流中的辅助手段,还在手语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表明,面部表情与我们的情感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关联是多么紧密。
面部表情对于人际间的社交沟通至关重要。它们是由连接到皮肤和筋膜的肌肉运动所引起的。这些肌肉移动皮肤,形成皱纹和折痕,并使面部特征如嘴巴和眉毛移动。这些肌肉在胚胎时期从第二咽弓发展而来。主要用于咀嚼的颞肌、咬肌和内外翼肌对面部表情的影响较小,因为它们主要来自第一咽弓。
面部表情的形成不仅是肌肉运动的结果,还受到大脑的多种神经通路影响。
有两种与面部表情相关的大脑路径:第一种是自愿表情,这类表情从初级运动皮层通过锥体束(尤其是皮层-脑干投射)传递。与之相对的是情感表情,这类表情来自于外锥体运动系统,涉及皮层下核团。因此,真实情感通常不受皮层关联,常常是不经意展现的。
面部的下半部分由对侧的大脑半球控制,这导致了面部表情的非对称性。右半球对情感表达更为专精,因此负面情绪通常在面部的左侧表现得更为强烈。这种非对称性可以在合成面孔中观察到,这类面孔是通过组合左右两侧的面部特征而形成的,通常左侧表达出更明显的情感。
杏仁核在面部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功能影像研究显示,当被展示面孔的图片时,杏仁核活跃度显著升高。杏仁核接收来自视丘的视觉信息,并相信它在情感识别中也有重要作用。这表示,情感的识别是一个涉及多个大脑区域的复杂过程,特别是涉及恐惧和负面情感的时候。
性别对情感表达、感知和记忆特定情绪的倾向有着显著影响。例如,生气的男性面孔和快乐的女性面孔往往更容易被识别,与快乐男性面孔和生气女性面孔相对比。
无论性别如何,早期的情感表达接触对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至关重要。
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无论参与者多么努力地想要保持中性面部表情,他们的脸上仍然会保留先前表情的情感残留,而这些先前的表情能够被观者察觉。此外,1988年的一项对「面部反馈」假设的研究显示,通过微笑,参与者的心情得到了改善。然而,该研究后来在大规模重复测试中未能获得相同的结果。
一个人的脸,特别是眼睛,提供最明显和最直接的线索,帮助人们形成印象。眼睛可以揭示出一个人的情感或思维状态。研究显示,眨眼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紧张或放松的程度。尤其是,互动中的目光接触可以调节对话,表示兴趣或参与感。
在不同的文化中,目光接触的规则可能有所不同,这显示了文化在非语言交流中的深远影响。
在手语中,面部表情也被用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在美国手语(ASL)中,抬起的眉毛与稍微前倾的头部姿势能够表示「是/否」问题,而降低的眉毛则用于表示「什么」问题。
普遍性假设指一些面部表情和面部相关动作被认为是对特定情绪的信号,这些信号不受文化、语言或时间的影响而被人们所认知。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尽管支持与批评的声音并存,但这一理论至今仍在研究中非常重要。
随着我们对面部表情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是否能够更好地解释自身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