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印度国会通过了《儿童免费与义务教育法案》(Right of Children to Fre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Act),正式将教育视为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此法案在2010年4月1日生效,标志着印度成为135个将教育视为儿童基本权利的国家之一。这一法案不仅是对教育的重新定义,更是对社会公正的一次承诺。
该法案的根源可追溯至2002年的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将教育纳入基本权利范畴。之后的法案草案于2005年提出,然而鉴于为弱势背景的孩子在私立学校提供25%学位的规定,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最终,法案得以通过,确认了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实施该基本儿童权利方面的法律义务。
“我们的宪法之父并不打算让我们设立一堆简陋的学校,给学生任教,并声称我们遵守了法律……” — M.C. Chagla,1964
《RTE法案》保障儿童在完成基本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拥有免费且义务的教育权利。法案清楚指出,「义务教育」意味着政府必须主动提供免费的基本教育,并确保所有6至14岁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此外,根据法案,任何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均不得支付任何费用。
2009年,该法案得到了内阁的批准,并在同年获得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当时,印度总理辛格表示,政府致力于确保所有儿童无论性别或社会地位,都能享有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让他们成为负责任和积极公民的关键。”
《RTE法案》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提升印度的教育系统,成功提高了学校入学率,特别是女孩的入学率,并显著降低了辍学率。有研究显示到2018年,学校的整体入学率已达到97.2%。然而,法案执行上的许多挑战仍然存在。根据最新数据,只有约25%的学校符合《RTE法案》的所有基础设施标准。
“RTE法案是全球第一部将确保入学、出勤及完成学业的责任归于政府的法律。” — Sam Carlson,教育专家
尽管法案意在为每个孩子提供质量教育,但许多批评指出,教育质量缺乏公平性,各州的执行效果参差不齐。而在校园内仍然存在的体罚、心理虐待和不平等待遇的例子,表明《RTE法案》尚未实现其原本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需求的变化,《RTE法案》在其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多次修订,包括2017年的教师资格延长及2019年的考试政策变更。未来的修订可能将涵盖更早的早期教育及中等教育,配合国家教育政策(NEP)2020。
尽管《RTE法案》已经为印度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其实施仍面临种种挑战,尤其是在资金和资源的配置上。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通过这一法案,我们能否真正建立一个无障碍教育社会,以实现每位孩子的上学权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