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随着社会主义与劳工运动的兴起,工人开始寻求更强大的国际联盟来抵抗不公的社会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该会议在伦敦的圣马丁大厅召开,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工人和社会主义者,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讨论与争辩。
1864年9月28日,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人们在伦敦的圣马丁大厅集会。
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激进分子,其中包括英国的欧文派、支持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和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的追随者,以及来自爱尔兰、波兰、意大利和德国的代表。参加此次会议的46岁记者卡尔·马克思成为了该组织的核心人物之一。由伦敦大学教授爱德华·斯宾塞·比斯利担任会议主席,与会者一致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会议选出了21位委员,负责起草该组织的章程和决议。大多数英国成员都来自《劳工阶级提升万人联盟》,他们的领导者包括奥德捷、乔治·霍威尔等著名的工会领袖。与此同时,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代表也积极参加,显示了广泛的国际性。
该组织的总部设立在8 Greek Street,由《劳工阶级提升万人联盟》的总部负责运营。
在最初的几年内,国际工人协会大多由男性组成,但随着时间推移,协会于1865年4月决定接受女性成员的加入。 1867年4月16日,赫莉特·罗的信被读出,提到女性权利的重要性,随后她成为协会的第一位女性代表,参与了未来五年的会议。
进入1870年代后,国际工人协会的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巴黎公社后,马克思与巴可宁之间的对立愈加尖锐。巴可宁批评马克思的思想是专制的,而马克思则驳斥巴可宁的评论,认为其缺乏对国家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称赞巴可宁的观点只是政治修辞,并未深入研究社会阶级斗争和经济因素。
随着矛盾的升级,1872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五次大会上,协会正式分裂为两个派系。巴可宁和守护者古伊尔曼被逐出组织,而无政府派则在瑞士圣伊米耶召开了单独的大会,宣称自己才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真正继承者。
虽然国际工人协会在1876年正式解散,但它的影响并未消散。随后的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继承了第一国际的遗志,继续宣扬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理念。
1870年代的国际工人协会,无疑是劳工运动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在经历了不断的挑战与内部矛盾后,这一机构的创建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团结和奋斗的力量。思考一下,今天的劳工运动又能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