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国际工人协会(IWA)在海牙召开的第五次大会,成为了左翼政治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岐点。海牙大会不仅是该协会理念与策略的总结,更是激烈分裂与对抗的根源。这一事件的背景及其后果,至今仍值得深入剖析。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旨在团结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共产主义及无政府主义等不同流派的工人运动。
国际工人协会自创立以来,就面临着不同政治观点的冲突。大会召开的时期,正值巴黎公社失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与反扑。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裂痕,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
“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政权,其领导人最终会和他们反对的统治阶级一样腐化。”——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
在1872年的海牙大会上,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受到强调,但这种集中制的控制方式遭到了巴枯宁及其追随者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将会削弱工人运动的基础,导致未来的独裁。大会的结果,使得巴枯宁和他的一些盟友被驱逐出协会。
随着巴枯宁与其支持者的被驱逐,一场激烈的分裂开始发酵。1872年9月,无政府主义者在瑞士圣伊梅尔举行了自己的会议,宣称自己才是国际工人协会的正统继承者。
“圣伊梅尔国际的成立标志着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对立。”
在伊比利亚半岛,无政府主义者逐渐控制工人运动,而马克思主义者则尝试透过新组建的马德里联盟来削弱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力。这场斗争不仅是理论上的碰撞,更是分裂后的组织对抗,影响了两个国家的社会运动及其未来的发展。
回顾1872年的海牙大会,可以看到这一事件如何成为工人运动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对立,不仅重新定义了工人民族解放运动,也使得两者的支持者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数度进行直接对抗。
“海牙的议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辩护,更是对无政府主义的重大挑战。”
虽然1872年的海牙大会在今日看来似乎是一个昔日的回忆,但它所引发的波澜却在数十年后仍在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形式与理论基础。这场激烈的分裂与对抗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中至关重要,努力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我们应该思考:今天的工人运动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分歧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