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II型(BP-II)是一种情绪障碍,其特征在于患者至少经历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重性忧郁发作。与双相I型(BP-I)相比,BP-II患者从不经历全躁狂发作,这使得二型的诊断变得相当复杂。虽然轻躁狂相比于躁狂发作要轻微,但仍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可能产生如冲动消费、人际关系受损及判断能力下降等长期后果。许多BP-II患者在讨论病症时往往忽略了轻躁狂的存在,这对确诊造成困难,因为其症状容易被错误解读为高效能的行为。
由于许多轻躁狂的症状常被误认为是高功能行为或仅仅归因于个性,患者通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病状。
BP-II的诊断对医生而言是个挑战,因为许多患者会在忧郁发作的状态下寻求帮助,而其轻躁狂的历史往往未被识别。这种情况导致患者通常被误诊为单相忧郁症,而非正确识别为双相情感障碍。根据统计,BP-II的发病率高于BP-I,并且BP-II和重性忧郁症的诊断率相似,而滥用物质障碍(与BP-II有高度共病性)亦使得准确诊断愈发困难。
此外,BP-II患者经常在情绪稳定的时期出现,这使得他们在寻求医疗帮助时难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供医生进行评估。因此,建立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获得适当治疗至为关键。尤其是在缺少情绪稳定剂的情况下,抗忧郁剂的使用可能加剧BP-II症状的恶化。
关于BP-II的病因,虽然尚未有针对BP-II的广泛研究,但众多因素仍可能导致这种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从神经传递物质功能失调到钙信号传递、谷氨酸系统以及激素调节,都在BP-II的病理生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检查神经传递物质乱象可能导致杏仁核过度兴奋,从而影响前额叶皮层的正常运作。这样的情况可使患者在情绪过度刺激、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导致躁狂的触发,而加重忧郁的影响。
BP-II以情绪、活动和行为的剧烈波动为特征,并且轻躁狂的发作可以在忧郁发作前、后或独立存在。轻躁狂的经历通常伴随着情绪高昂或易怒的状态,患者的自尊心可能高涨,对睡眠的需求减少,表达出强烈的善变以及活跃的目标导向行为。
轻躁狂状态不会包括精神病症状,因此患者在这些时期往往展现出明显的功能,但仍需寻求治疗以防止情绪不稳定的恶化。
相比之下,重性忧郁发作是BP-II患者寻求治疗的主要原因。他们经历的症状可能类似于单相重性忧郁症,包括情绪低落、持续疲倦及兴趣丧失。这些忧郁症状可能伴随着食欲和睡眠的显著变化,而部分患者因为导致精神运动活动的变化而感到十分不适。
虽然BP-II是普遍的情况,涉及到病痛和死亡,然而可用在BP-II的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仍然非常有限。当前的治疗指南多为根据BP-I进行推断,同时参考有限的随机对照试验得出。视频疗法亦被纳入BP-II的长期管理考量中,目标在于达到症状的缓解并防止自我伤害的发生。
BP-II患者在治疗中可以使用心情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忧郁药物,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不过,抗忧郁剂在BP-II中引起的危险性仍需谨慎对待,因为可能带来情绪波动的扩大或转换为轻躁狂的风险。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最终,即使面对这些挑战,正确认识到其病症乃是寻求有效治疗和改善生活的关键所在。如此多的挑战,是否值得更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