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考古学是一种考古理论,强调根据物质文化将历史社会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体。该理论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当时随着文化进化主义在许多古物学者和考古学家中失去影响力,这一学派逐渐兴起。虽然在二十世纪中期,这种理论被过程考古学所取代,但在世界某些地方,文化史的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文化史考古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能展现出古代文化的共同观念,以及如何有效地研究这些文化的相关物质记录。
历史学家文伯斯谈到,文化史考古学的第二个定义特征是它对分类和类型学的重视。这种强调对于理解不同文化及其物质表现的关键性至关重要。
文化史考古学的兴起与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动荡不安有直接关系。工业革命的进程使许多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这些城市大多充斥着贫困的无产阶级工人。这股新兴的城市工人阶级开始通过社会主义运动发声,对许多欧洲国家的既有政治秩序形成威胁。许多知识分子将工业革命视为一个进步的步骤,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破坏社会结构的负面变化。
浪漫主义运动的出现,就是这些面对工业化影响的反思,其中的艺术家和作家们渲染了古代田园社会的理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进化主义被越来越多人挑战,人们对于文化演变的观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考古学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考古记录中的地理变异性,并对不同国家的考古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不再仅仅依赖于演化论的模式。
文化史考古学的发展还与当时欧洲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盛行息息相关。这种观念主张民族性是塑造历史的主要因素,导致知识分子开始在学术范畴内强调各自国家的团结。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许多民族开始通过考古学的解释来证明与古代祖先之间的文化和民族联系。
例如,法国民族主义者自认是古代高卢人的后裔,英国则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联系起来,而威尔士和爱尔兰则自豪地宣称与凯尔特人相连。
纳粹党在德国的兴起,亦是文化史考古学被利用的典型例子。他们借助文化史的理念宣扬德国民族的优越性,并利用考古研究来支持其政治主张。
文化史考古学在十九世纪的德国首次发展。 1869年,德国人类学、民族学与史前考古学协会成立,其主要人物如鲁道夫·维尔霍夫(Rudolf Virchow)主张将史前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虽然维尔霍夫的工作初期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文化史的理念逐渐被接受,特定的文化群体开始被归类和命名。
如瑞典考古学家奥斯卡·门特留斯(Oscar Montelius)便将欧洲史前考古记录系统地划分为数个时期群体,影响深远。
文化史考古学认为人类可被分为多个「文化」,这些文化通常被认为代表不同的民族。考古学家通常依据各文化的物质文化,比如陶器风格或埋葬形式,来区别这些文化。文化变迁通常被解释为观念的扩散或民族的迁移,这与文化进化主义的理念有所不同。
文化史考古学因侧重物质文化而受到批评,特别是对于早期人类的学术探讨较少。
尽管文化史考古学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对于考古学研究的贡献依然不可否认。它促进了物质文化的描述与分类,对后续的考古学理论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今的考古学研究中,文化史考古学是否会重新被审视和应用,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与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