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个十年中,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各地的公路和街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车道因长期的重型交通而出现变形现象已成为普遍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德国在1960年代开发了石材矩阵沥青(SMA),这一新型的沥青材料以其优健的耐变形性能,成为当前解决交通引起变形问题的有效选择。
石材矩阵沥青以70-80%的粗骨材含量为特征,形成的石骨架能够有效抵抗永久变形。
石材矩阵沥青的首次应用可追溯至1968年在德国基尔附近的铺设。自此以后,SMA在欧洲、澳洲、美国以及加拿大的住宅街道和高速公路上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经久耐用的沥青铺设选择。
石材矩阵沥青的结构由高比例的粗骨材、填料和纤维组成。该材料的典型组成为70-80%的粗骨材、8-12%的填料、6.0-7.0%的黏结剂,以及0.3%的纤维。この高骨材含量使得不同于传统的密集级配沥青,SMA能够提供更多的石对石接触,进一步增强其耐变形的能力。
高含量的石骨架不仅提高了耐久性,还确保了良好的粘结剂稳定性,防止了材料在运输和铺设过程中出现的粘结剂流失。
石材矩阵沥青的混合和铺设可以在与传统热混料相同的工厂内进行。在批次工厂中,纤维添加剂通过单独包装的压缩包或散装设备直接加入混合机中。为了确保纤维均匀分布,混合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并且需要控制混合温度,以防止过热或损坏纤维。
铺设石材矩阵沥青与传统密集级配沥青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压实程序。由于多胎辊筒车可能会导致沥青粘结剂丰富的材料在表面流动,因此铺设时不同于常规方法。重型非振动钢轮辊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压实方法,而在缺乏此设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振动辊,但需将振动保持在最低限度,以避免粗骨材颗粒的破碎。
SMA铺设层的最小厚度为名义最大骨材颗粒大小的2.5至3倍,较厚的铺设层有助于达到适当的压实密度标准。
石材矩阵沥青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耐用性和抗变形能力。其表面纹理特性使交通产生的噪音低于传统的密集级配沥青,同时在某些条件下,其使用寿命甚至超过传统的沥青材料。然而,SMA的材料成本较高,生产和铺设过程中的时间延迟也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由于其厚重的粘结剂膜在交通流通之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磨平,这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开放交通的延迟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开放交通前需要添加少量清洁的砂石,特别是在初期摩擦力较低的情况下。
随着交通量的持续增加,全球对耐久与可持续行车表面的需求也在上升。石材矩阵沥青在这一背景下,展现了其作为新一代路面材料的潜力。然而,仍需对其长期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其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道路的耐久性挑战。
在解决目前的交通引发的路面变形问题时,这种新材料是否能够成为未来道路建设的标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