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死亡是医学上用来描述血液循环和呼吸停止的状态,这两个因素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当心脏停止跳动时,就会发生心搏停止,这时被称为临床死亡。虽然过去停止血液循环往往被视为不可逆转的,但现今随着CPR(心肺复苏术)和其他急救技术的发展,临床死亡的定义也有了新的诠释。
心搏停止后,意识通常在几秒内即会丧失;在狗只身上,脑部活动在20至40秒内停止。此期间,即使出现不规则的呼吸,也常常被急救人员误判为不需要进行CPR。
临床死亡期间,体内组织和器官会逐渐积累缺血性损伤。对于大多数器官来说,倘若在血液循环停止后,能够得到适当的救治,仍然可存活一段时间。举例来说,与心脏无关的肢体在温暖环境下,即使停止血液循环达到六小时,仍有成功再接的可能。但是,在这段时间内,脑部的免疫反应则显得更加脆弱。
研究显示,脑部的缺血损伤速度更快,特别是在临床死亡后的三分钟内,完整恢复的机会极其渺小,且很快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脑部内最脆弱的细胞——海马体的CA1神经元,在缺氧达到十分钟后会开始受到致命损伤。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神经细胞尚未死亡,但在复苏几个小时后,仍会经历延迟死亡的过程。
一些实验表明,在复苏后的药物治疗,甚至在缺氧20分钟后仍然可以防止脑部的死亡。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脑部受损,人类神经元仍可在临床死后的几个小时内被提取及增殖。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重新灌注损伤,这是一种在血液循环恢复后发生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对于血液循环的影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对低温治疗的进一步探索,科学家们发现,降低体内温度可以显著延长临床死亡后的生机。 1990年,复苏技术先驱彼得·萨法的研究发现,降低体温三度后,帮助患者在临床死亡后的时间窗口中翻倍由五分钟延长至十分钟。
这一诱导性低温技术现在已经开始在急救医学中使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CPR过程中,有助于扩大恢复的时间窗,从而增加无脑损伤恢复狗只的病例。
理论上,当人的体温低于20°C时,临床死亡的存活率可超过一小时。这项研究及案例表明,“未来死亡的定义或许需要重新思考。”
在一些特殊的医疗程序中,尤其是针对大脑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缺陷的手术,外科医生有时会故意引发血液循环停止的临床死亡,以便在修复过程中维持安全的操作环境。这种经过控制的临床死亡被称为循环停止,通常可维持至30分钟,且脑部的损伤风险相对较小。
过去,死亡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单一事件,然而现代医学更倾向于理解死亡为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突发的临床死亡中,通常会启动CPR以尝试恢复正常的心跳与呼吸,这被视为紧急医疗情况。然而,是否真正复苏、一个人是否已经完全没救,往往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模糊不清的判断。
与此相关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在许多案例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例如一些病患的宗教信仰导致是否停止生命维持治疗的争论。这些情况常常促使医疗界重新思考如何适当地对待临床死亡及其后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冷冻身体的概念再次成为焦点。将人体冷冻是否能保留未来复苏的机会?低温对临床死亡的影响能否成为拯救生命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