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死亡是指血液循环与呼吸停止的医学术语,这是人类及许多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两个基本条件。当心脏以不规则的节奏停止跳动时,即发生心脏骤停。随着急救医学的进步,临床死亡的定义也随之改变,从单纯的「死亡」演变为「临床死亡」,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心脏骤停后仍有触发复苏的可能性。
「临床死亡的发生时,意识在几秒内丧失,而脑部的可测量活动则在20到40秒内停止。」
当临床死亡发生时,身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都会稳步累积所谓的缺血损伤。大多数组织和器官在临床死亡后能够存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然而,脑部的情况却相对特殊,它的损伤速度在所有器官中都是最快的。正常体温下,经过3分钟的临床死亡后,脑部的完全恢复机率极低。即便心脏已经复苏且血液循环已回到正常,脑部长期缺氧仍会导致重大损害。
「在缺氧的情况下,脑部最脆弱的细胞,海马体的CA1神经元,仅需10分钟的时间便会遭受致命伤害。」
虽然这些受损的细胞在复苏后的几小时内不会立即死亡,但如果不加以治疗,复苏后的损伤可能无法逆转。研究显示,透过特定的药物处理,可以在缺氧后20分钟内有效阻止这一延迟性死亡。
随后的研究发现,脑功能的损失是由于一系列称为再灌注损伤的复杂过程所导致的。这些过程发生在血液循环恢复后,特别是那些在恢复过程中干扰血液循环的因素。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在持续进行中。
「如果在血液循环重新启动后,体温下降3度则可以将临床死亡的恢复窗口从5分钟扩展至10分钟。」
因此,诱导性低体温治疗的技术在急救医学中逐渐被应用,透过轻微降低体温、降低血液细胞浓度和提高血压的方式,能够在处理心脏骤停后有效增长生存时间。例如,研究显示,狗在正常体温下的临床死亡后经过12分钟而无脑损伤的恢复是可能的,而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可使其在16分钟后得以保存脑部功能。
对于由低体温引起的临床死亡,存活的机率甚至更高。 1999年,独自滑雪的29岁瑞典女子安娜·巴根霍姆在冰水中被困80分钟最终生还,并几乎完全康复。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医学界的一种看法:只有当一个人既冷却又死时,才可以确定其真正死亡。
「在动物研究中,接近0°C的环境下,临床死亡可存活达三小时。」
心肺复苏术(CPR)的目的是在心脏骤停时逆转临床死亡的状态,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然而,CPR的有效性存在很大变异性。尽管在手动CPR过程中血压偏低,却仍有病人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恢复意识。情况不明的时候,CPR过程中的神经状况往往处于临床死亡与正常运行之间。相对于只通过机器提供血液支持的患者,临床死亡仅在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时才会被认定。
对于某些需要进行的手术,例如脑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缺陷的修复,医生可以选择暂时停止血液循环,这被称为循环骤停。这一过程通常会通过降低体温来进行,以降低大脑损伤的风险。
「过去人们认为死亡是一个具有单一根本原因的事件,但现今已意识到其实死是一系列生理事件的集合。」
在临床死亡被判定时,如果不是由于终末期疾病或支援终止则会被视为医疗紧急情况,这时将进行CPR。在这过程中,医生会持续努力,直到心脏重新跳动或判定无法复苏。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脑部功能已经丧失,仍旧可以发出法律死亡的宣告,这种状况引发了多种法律与道德讨论。
临床死亡的奥秘与人体如何应对这一状况息息相关,那么,您认为在医学发展的未来,如何能更有效地保护脑部免受临床死亡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