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世界中,可用性成为关键指标,影响着各种设备和系统的效能与信赖性。可用性通常是指系统、子系统或设备在执行任务时所处于可操作且可靠的状态,尤其是当任务在随机时间被呼叫时。而在工程和维护的文献中,可用性还有更深的涵义。
可用性是系统在开始任务时处于可操作和可承诺状态的概率,特别是在随机时间被唤起的情况下。
可用性的最简单表达是可用性(A)的比率,即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uptime)与观察窗口内总时间(包括正常运行时间和故障时间)的比率。传统上,可用性可以表示为:
A = E[uptime] / C
C代表观察窗口的总时间。
另一个可用性的计算方程式是利用平均故障时间(MTTF)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比率:
A = MTTF / (MTTF + MTTR)
在理解可用性时,我们不能忽略系列与并行组件之间的区别。系列组件如 A、B 和 C,则可用性可表达为:
系列可用性 = 可用性(A) x 可用性(B) x 可用性(C)
而在并行组件中,则存在提升可用性的可能,表达式为:
并行可用性 = 1 - (1 - 可用性(A)) x (1 - 可用性(B)) x (1 - 可用性(C))
使用并行组件可以指数级地增加整体系统的可用性,但冗余并不总是能带来更高的可用性,因为它也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计算可用性的模型方法包括可靠性区块图和故障树分析,这些方法考虑了众多影响可用性的因素,如可靠性模型、维护模型、冗余、以及诊断等。这些模型帮助识别最关键的项目和失效模式,并帮助改善可用性。例如:
在系统工程中,可用性可以分类为以下几个类型:
假设使用的设备平均故障时间(MTTF)为81.5年,而维修时间(MTTR)为1小时,则内在可用性可计算为:
Ai = 713940 / (713940 + 1) = 99.999860%
可用性是成功运作的关键指标,确保设备在关键时间内能可靠地运行。
可用性作为一个已建立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制造业及其他高可靠性的领域。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于1982年建立的发电可用性数据系统,便是针对可用性指标的具体应用。
可用性指标在维护和可靠性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影响系统的总体性能。
考虑到多重因素对系统可用性的影响,你是否准备好探索提升你系统可靠性的策略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