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前向问题提供了一种计算和数学方法,旨在研究心脏的电活动。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计算性地重建心电图(ECG),这对于定义心脏病理(如缺血和心肌梗塞)以及测试药物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其功能性和相对较小的侵入性,心电图技术被广泛用作临床诊断测试。因此,计算性地重建心电图成为了自然而然的进一步发展。
要获得心电图,必须考虑数学电心脏模型,以及一个描述心脏外部区域的电位扩散模型,这个过程涉及三个主要部分:
1. 心脏电活动模型
2. 用于扩散电位的模型,表示心脏外的体区域
3. 特定的心脏与身体的耦合条件。
然而,这样的模型通常是以偏微分方程的形式表达,其行为的空间演变通常利用有限元素法加以求解。而时间演变则常使用包含有限差分的半隐式数值方案。然而,这些技术的计算成本,尤其是在三维模拟中,都是相当高的,因此,很多情况下,简化模型被考虑,简化模型例如考虑心脏电活动时独立于身体问题。
为获得真实的结果,必须使用三维解剖学上现实的心脏和身体模型。
心脏的电活动是由细胞膜内外离子的流动造成的,这个流动在心脏肌肉中产生一波兴奋,协调心脏的收缩作用,进而促使心脏将血液推送进循环系统。心脏电活动的建模因此关联到微观层面上的离子流动,以及宏观层面兴奋波在肌纤维上面的传播。从数学的观点看,Willem Einthoven和Augustus Waller定义了通过某个概念模型来表现心电图,这个模型是围绕固定点转动的偶极子,其在引线轴上的投影决定了引线的记录。
随着技术的发展,旋转的心脏偶极子被认为不再足够准确,取而代之的是在界限的躯体域内的多极源。这些用来量化这些源的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诸如缺乏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却对实际模拟心脏现象至关重要。
微观模型则试图代表单个细胞的行为,以其电性能连接它们,但呈现出仍需解决的挑战。
双域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心脏组织可以分为两个欧姆导电的连续介质,这两者透过细胞膜相连但又彼此分开。这两个介质称为细胞内区域和细胞外区域,前者表示细胞组织,后者则表示细胞之间的空间。标准的双域模型公式,包含动态模型的离子电流,表达为以下公式:
∇ ⋅ (σi ∇Vm) + ∇ ⋅ (σi ∇ue) = Am (Cm ∂Vm/∂t + Iion(Vm, w)) + Iapp
其中,Vm和ue分别是跨膜和细胞外的电势。
单域模型是双域模型的一种简化形式,尽管该模型有一些不符合生理的假设,但它至少能够在跨膜电位Vm的模拟上表示出现实的电生理现象。其标准公式如下:
χCm ∂Vm/∂t - ∇ ⋅ (σi λ/(1+λ) ∇Vm) + χIion = Iapp
其中,λ是一个参数,与细胞内外的导电张量有关。
在心电图的前向问题中,身体被视为一个被动导体,其模型可以从马克士威方程中推导,假设为准静态条件。身体的模型类似于下列的拉普拉斯方程:
∇ ⋅ (σT ∇uT) = 0
其中σT是导电张量,ΩT则是围绕心脏的域,即人体的躯体。
透过这些模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电活动和电生理学的复杂性。然而,尽管技术已经取得了进展,但针对心脏电活动的更准确模拟仍然是一个挑战。我们是否能在未来实现精确模拟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对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