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简称插管,是将一根可灵活弯曲的塑料管置入气管(气道)中,以确保呼吸道畅通,或用作输送某些药物的通道。这一程序常见于重伤、重病或麻醉患者,旨在促进肺部通气,特别是机械通气,以防止窒息或气道阻塞的可能性。
气管插管是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确保病人能够正常呼吸的一个可靠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插管路径是经口插管,即通过口腔及声带将气管插管深入气管。而经鼻插管则是通过鼻腔和声带将管子放入气管。其他插管方法则涉及外科手术,包括紧急焦点的环甲膜切开术及主要长期需要气道支持的气管切开术。因为这是一个侵入性且不舒适的医疗程序,插管通常在全身麻醉及肌肉松弛药物的帮助下进行。不过,在清醒的病人身上也可以使用局部麻醉或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插管,而不需使用任何麻醉剂。
通常,通过传统喉镜、柔性纤维支气管镜或视频喉镜来辅助插管,以找出声带并将管子放置于其间进入气管,避免误插入食道。插管后,气管插管的远端上方一般会充气以固定管子位置,防止呼吸气体泄漏,以及保护气管支气管树不受到胃酸等不良物质的影响。而后,插管会被固定到病人的面部或颈部,并与呼吸循环装置或机械通风设备连接。
插管是重症科、麻醉学及急救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程序。
气管插管的历史悠久,起初被认为是唯一可靠的气管插管方式。然而,由于仅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生存,医生们只在病情非常危急的情况下进行气管切开术。直到19世纪末,对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加上对疾病 germ 理论的认识,使得手术的成功率有所提升,开始被视为合适的治疗选择。随着内窥镜仪器的进步,直接喉镜检查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气道安全措施。
然而,气管插管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例如牙齿破损或上呼吸道组织的撕裂。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如食物误吸等致命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气管插管前,对于复杂的气道解剖或其他变量的潜在困难性会被仔细评估,并需随时准备替代的气道保护措施。
气管插管适用于各种病理情况,尤其是在病人无法自主维持清晰呼吸道、促进呼吸及供氧的情况下。在这些病况下,单纯的氧气面罩往往无法满足需求。
气管插管的一个最常见的适应症是提供一个管道,以便可以施用一氧化二氮或挥发性麻醉剂。使用的麻醉药物,例如麻醉剂、鸦片类药物和神经松弛剂,可能减弱甚至消失呼吸驱动力。
气管插管可以最可靠地提供氧气和通气的途径,并对逆流和肺部吸入做出最强的保护。
另一方面,脑部损伤(例如大中风、 非穿透性头部外伤、药物中毒)可能导致意识水平降低,严重到足以导致昏迷的程度。而此时,呼吸道的动态压力也可能阻碍气流送入肺部,这进一步降低了呼吸的自由度。
当病人的呼吸不充分(低通气)、完全停止呼吸(呼吸暂停),或当肺部无法有效转移气体至血液时,则需要进行插管以改善患者的氧气含量及氧饱和度。
在这些情况下,即使在病人意识清晰的状态下,也可能需求插管。此类病人通常罹患多系统疾病或多重重伤。举例来说,颈椎损伤、多肋骨骨折、严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均为常见的例子,这些情况下,插管是为了改善氧气供应。
实际或潜在的气道阻塞是气管插管常见的适应症。当异物卡在呼吸道中,例如在婴幼儿中,可能会导致生命威胁的气道阻塞。
而在某些需要对气道进行诊断或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激光治疗或支气管支架植入)的情况下,插管也可能是必要的,以确保病人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气管插管的设备与工具也大幅提升,设计上更适合不同病人的需给,使得插管过程更加安全、有效。然而,最后,我们仍需思考,当面对突发的气道问题时,您是否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