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气作为武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第一次大规模的化学武器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武器的主要目的是打击防守阵地的敌军,致使其士气降低、受伤甚至死亡。当时使用的化学武器类型从使人失能的类似催泪瓦斯,到如氯气、光气和芥子气这类致命有害物质均有所涉猎。在这场全球性战争中,这类化学战争对人体造成的医疗问题令人不寒而栗。据估算,约有90,000人因化学武器而丧生,总伤亡人数达到约130万。然而,这些死亡人数只占总伤亡的3%至3.5%。与该时期的其他武器不同,毒气是可以研发防护措施的,例如防毒面具。随着战事的推进,毒气的使用逐渐增加,但其整体效用却随之减少。
毒气的使用与一战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也使得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防毒技术的研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主要交战国均使用了毒气,这些行为被视为战争罪,因其违反了1899年海牙宣言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这些法规禁止军事行为中使用「毒素或被毒的武器」。然而,对于毒气的使用引发的恐惧及由此产生的公众厌恶,导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者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大幅减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常用的化学武器是诱发流泪的刺激剂,而非致命性或使人失能的毒药。 1914年8月,法国军队首次使用催泪瓦斯,藉由26毫米的手榴弹释放装有溴乙酸的气体。然而,释放的气体浓度过低,德军几乎没有察觉。随后,由于溴化物资源的匮乏,法军将主成分改为氯醋酮。
第一次大规模的毒气武器使用发生于1915年1月31日,当德国对俄军位置发射18,000发装有液体氟化溴的举炮弹时,结果该化学物质因未能气化而未能造成预期效果。随之,德军开始使用氯气作为致命武器,这种气体对眼睛、鼻子、喉咙和肺部造成剧烈损伤。
在战争初期,氯气的使用令德军欣喜。然而当其施放云层出现时,亦引发了剑拔弩张的恐惧。
随着毒气的使用,许多防护措施也随之推出,尽管氯气在当时的效果未能如预期般显著。虽然其产生的绿色云雾容易察觉,但简单的湿布挡口鼻便可以有效减少其影响。尤其在面对新的威胁时,士兵如何应对成为了保护自身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化学战争的竞赛也在保护与攻击之间悄然展开。
随着德国的毒气攻击,英军也丝毫不甘示弱,开始发展自己的化学武器。第一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毒气的英军出现在1915年的洛斯战役,但该次尝试却以失败告终。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毒气的使用亦随之受到影响。
英国军队对德国的毒气攻击反应强烈,发誓要以牙还牙,怀着必须超越敌人的信念。
在多种化学武器中,芥子气最为人知,虽然其实际上是一种挥发性油状液体,却以液滴雾化的形式散布于战场。这种武器曾于1917年被德国使用,且其长期而持续的污染特性显著增加了它对敌方士兵的不利影响。
随着战争的推移,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仍在持续增加,并从最初的试探性质逐步演变为战略攻势主要的一部分。各国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出各项应对措施,形成防护与攻击间的二元对抗。
战争结束后,化学武器的有效性随着防护措施的完善而急剧减少。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造成的残酷伤亡依然令人发指,估计累计的受害者人数达到130万,这也促使世界各国对化学武器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与思考。这场战争的回响不仅在军事领域,还在于道德角度的反思与警示。
未来的冲突中,如何看待化学武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否会再次成为人类的噩梦?